空间索形自锚式悬索桥初始平衡状态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的构造与特点 | 第10-12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的基本构造 | 第10-11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的基本特点 | 第11-12页 |
| ·自锚式悬索桥发展概述 | 第12-18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第2章 自锚式悬索桥的计算理论 | 第19-29页 |
| ·自锚式悬索桥基本计算理论 | 第19-22页 |
| ·弹性理论 | 第19-20页 |
| ·挠度理论 | 第20-21页 |
| ·自锚式悬索桥中挠度理论与弹性理论的对比 | 第21页 |
| ·有限位移理论 | 第21-22页 |
| ·自锚式悬索桥非线性影响因素 | 第22-29页 |
| ·结构大位移效应 | 第22-27页 |
| ·主缆垂度效应 | 第27页 |
| ·初始内力引起的非线性 | 第27-29页 |
| 第3章 自锚式悬索桥的成桥索形计算理论 | 第29-45页 |
| ·概述 | 第29页 |
| ·主缆线形和无应力长度的数值解析方法 | 第29-35页 |
| ·基本平衡微分方程 | 第29-30页 |
| ·抛物线法 | 第30-32页 |
| ·弹性悬链线法 | 第32-35页 |
| ·抛物线法和悬链线法的比较 | 第35页 |
| ·吊杆下端竖向力的求法 | 第35-37页 |
| ·地锚式悬索桥 | 第35-36页 |
| ·自锚式悬索桥 | 第36-37页 |
| ·空间索形的分析 | 第37-43页 |
| ·节线法 | 第38-41页 |
| ·分段弹性悬链线法 | 第41-43页 |
| ·修正值的求解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自锚式悬索桥初始平衡状态计算程序 | 第45-60页 |
| ·程序的开发 | 第45-50页 |
| ·缆索系统计算模块ECFS | 第46-49页 |
| ·塔梁系统计算模块SBSA | 第49-50页 |
| ·模块ECFS与模块SBSA的循环调用 | 第50页 |
| ·程序精度实例验证 | 第50-53页 |
| ·独塔双跨桥型设计 | 第53-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5章 自锚式悬索桥成桥阶段分析 | 第60-70页 |
| ·自锚式悬索初始平衡状态分析——成桥状态的建立 | 第60-64页 |
| ·初始平衡状态的计算原理 | 第60-61页 |
| ·塔梁系统的初始内力 | 第61-63页 |
| ·成桥态初内力的计算方法 | 第63-64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结构效应分析 | 第64-68页 |
| ·活载分析 | 第65-66页 |
| ·特征值分析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6章 空间索形的动力特性 | 第70-79页 |
| ·算例选取与模型建立 | 第70-71页 |
| ·横向刚度的比较 | 第71-75页 |
| ·抗扭刚度的比较 | 第75-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结论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