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管道输水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国外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国内发展概况 | 第13页 |
·灌溉管网系统优化研究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灌溉管网优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灌溉管网优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灌溉管网优化设计新型算法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灌溉管网优化设计软件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18-19页 |
·基于多种优化算法的灌溉管网优化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 第18页 |
·拓宽灌溉管网优化研究领域 | 第18-19页 |
·研制方便易用的多功能、集成化灌溉管网设计软件 | 第19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遗传算法原理与MATLAB 工具箱 | 第21-35页 |
·引言 | 第21页 |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遗传算法的基本操作 | 第22-27页 |
·编码/解码 | 第22-23页 |
·适应度函数设计 | 第23-24页 |
·遗传操作 | 第24-27页 |
·约束条件的处理 | 第27页 |
·遗传算法的终止条件 | 第27页 |
·遗传算法的特点 | 第27-29页 |
·MATLAB 遗传算法工具箱简介 | 第29-35页 |
·GAOT 工具箱 | 第29-30页 |
·gatbx 工具箱 | 第30-33页 |
·GADS 工具箱 | 第33页 |
·遗传算法工具箱的特点以及三种工具箱之间的比较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灌溉管网水力计算及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 第35-43页 |
·引言 | 第35页 |
·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类型与组成 | 第35-36页 |
·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类型 | 第35-36页 |
·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组成 | 第36页 |
·管网规划布置 | 第36-37页 |
·树状管网水力计算 | 第37-39页 |
·确定管网水力计算的控制点 | 第37页 |
·确定管网水力计算的线路 | 第37页 |
·确定管段流量 | 第37-38页 |
·各管段管径以及水头损失计算 | 第38-39页 |
·树状管网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 第39-43页 |
·线性规划模型 | 第39-41页 |
·非线性规划模型 | 第41-42页 |
·动态规划模型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树状灌溉管网两级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 | 第43-54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树状灌溉管网两级优化的基本步骤 | 第44-45页 |
·整数遗传编码方法 | 第45页 |
·树状灌溉管网第一级优化布置 | 第45-48页 |
·给水管网网络图论 | 第45-46页 |
·树编码常用方法 | 第46-47页 |
·本文所用方法 | 第47-48页 |
·适应度函数设计 | 第48页 |
·树状灌溉管网第二级管径优化设计 | 第48-50页 |
·适应度函数设计 | 第48-49页 |
·管径整数编码方法 | 第49-50页 |
·遗传算子设计 | 第50页 |
·仿真计算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树状灌溉管网优化软件的研制 | 第54-62页 |
·引言 | 第54页 |
·VISUAL BASIC 与MATLAB 混合编程的几种方法 | 第54-58页 |
·借助DDE 技术 | 第54-55页 |
·借助ActiveX 部件 | 第55-56页 |
·编译M 文件 | 第56-57页 |
·将MATLAB 函数转换为VB 可用的DLL | 第57页 |
·引入MatrixVB | 第57页 |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 | 第57-58页 |
·软件设计思路 | 第58-59页 |
·管网优化的软件实现 | 第59-61页 |
·树状灌溉管网优化主界面 | 第59-60页 |
·树状灌溉管网第一级布置优化计算界面 | 第60页 |
·树状灌溉管网第二级管径优化计算界面 | 第60-61页 |
·帮助文件的编写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软件的实例应用 | 第62-69页 |
·基本资料 | 第62-63页 |
·建立数学模型 | 第63-64页 |
·优化计算 | 第64-67页 |
·第一级优化布置 | 第64-66页 |
·第二级管径优化设计 | 第66-67页 |
·计算结果 | 第67-6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69页 |
·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