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9页 |
·根癌农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瘤机理 | 第9-10页 |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 第10-14页 |
·建立高频再生系统的条件 | 第10页 |
·外植体的选择 | 第10-11页 |
·最佳培养基的确立 | 第11-13页 |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第13页 |
·农杆菌的敏感性试验及菌种选择 | 第13-14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 | 第14-24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基本程序 | 第14-16页 |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 | 第16-20页 |
·植物基因工程载体的种类 | 第20页 |
·农杆菌Ti 质粒基因转化机理 | 第20-24页 |
·小麦转基因研究现状及展望 | 第24-29页 |
·小麦转基因研究历史 | 第24-25页 |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实验部分 | 第29-55页 |
第二章 小麦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9-36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29-31页 |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试剂 | 第29-30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30页 |
·再生培养基 | 第30-31页 |
·外植体预处理 | 第31页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31页 |
·愈伤组织分化 | 第31页 |
·根的诱导和植株再生 | 第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 第31-32页 |
·分化培养基的筛选 | 第32页 |
·分析 | 第32-33页 |
·根的诱导及成苗的移栽 | 第33页 |
·讨论 | 第33-36页 |
第三章 筛选及优化体系的建立 | 第36-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植物材料 | 第36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36页 |
·菌种培养基 | 第36-37页 |
·小麦愈伤诱导及转化培养基 | 第37页 |
·生化试剂 | 第37页 |
·溶液配制 | 第37-38页 |
·试验仪器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携带pCAMBIA3301 载体的农杆菌转化子的获得 | 第38-41页 |
·农杆菌侵染小麦愈伤组织的方案 | 第41页 |
·Gus 组织化学染色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大肠杆菌和农杆菌阳性克隆的pcr 检测及质粒酶切鉴定 | 第41-42页 |
·农杆菌对羧苄青霉素的敏感性 | 第42页 |
·小麦愈伤组织对L-PPT 敏感性 | 第42-43页 |
·农杆菌类型、浓度、侵染时间的筛选及优化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7页 |
·小麦的组织培养是影响小麦转化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 第44页 |
·羧苄青霉素对农杆菌的除菌效率 | 第44-45页 |
·小麦愈伤组织对PPT 的敏感性试验 | 第45页 |
·农杆菌类型、浓度、侵染时间的优化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小麦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植株检测 | 第47-5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7-48页 |
·材料 | 第47页 |
·培养基 | 第47页 |
·根癌农杆菌液制备 | 第47页 |
·外植体预培养 | 第47页 |
·侵染和共培养 | 第47-48页 |
·除菌及阳性愈伤筛选 | 第48页 |
·根的诱导和植株再生 | 第48页 |
·再生植株检测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农杆菌转化子的鉴定 | 第48-49页 |
·抗性筛选及植株再生 | 第49页 |
·PPT 涂抹转基因植株叶片检测 | 第49-50页 |
·转基因植株pcr 检测 | 第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小麦再生体系筛选试验 | 第52页 |
·农杆菌侵染方案的优化 | 第52-53页 |
·目标基因转化和再生植株检测 | 第53-54页 |
·创新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