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临床研究 | 第10-2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0页 |
三、研究标准 | 第10-13页 |
(一) 西医学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二) 中医学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三)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2页 |
(四)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五) 脱落病例标准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 分组与治疗 | 第13-14页 |
(二) 观察方法 | 第14-15页 |
(三) 统计学处理 | 第15页 |
五、临床资料 | 第15-18页 |
(一) 入组资料分析 | 第15-17页 |
(二) 病情资料 | 第17-18页 |
六、治疗结果 | 第18-20页 |
(一) HAMD 疗效指数 | 第18页 |
(二) HAMD 积分比较(?x±S) | 第18页 |
(三) 中医症状疗效指数观察 | 第18-19页 |
(四) 中医症状积分观察(?x±S) | 第19页 |
(五) 两组主要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第19-20页 |
七、疗效分析 | 第20-22页 |
(一) 抑郁的疗效指数分析 | 第20页 |
(二) HAMD 治疗前后积分分析 | 第20页 |
(三) 中医证侯疗效指数分析 | 第20页 |
(四) 中医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分析 | 第20页 |
(五) 主要症状疗效分析 | 第20-21页 |
(六) 不良反应分析 | 第21-22页 |
讨论 | 第22-34页 |
一、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第22-23页 |
二、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第23-26页 |
(一) 郁证的历史沿革 | 第24-25页 |
(二) 现代中医对抑郁症的治疗 | 第25-26页 |
三、现代中医界对冠心病伴抑郁的认识 | 第26-28页 |
(一) 临床表现 | 第26页 |
(二)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6-27页 |
(三) 治则治法的研究 | 第27页 |
(四) 疗效及评价 | 第27-28页 |
四、解郁活血安神法确立的理论依据 | 第28-32页 |
(一) 情志变化与脏腑关系密切 | 第28页 |
(二)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是抑郁症的重要发病环节 | 第28页 |
(三) 冠心病伴抑郁的基本病机是气滞血瘀,肝失疏泄,心神失养 | 第28-29页 |
(四) 治法分析 | 第29-30页 |
(五) 组方分析 | 第30-32页 |
五、问题及展望 | 第32-34页 |
(一) 诊断不及时 | 第32页 |
(二) 治疗不及时 | 第32-33页 |
(三) 展望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综述 | 第39-53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详细摘要 | 第59-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