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的结构差异与国际收支失衡--内在关联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0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三、创新要点与不足 | 第15-17页 |
四、逻辑结构与写作安排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及原因:文献综述 | 第20-41页 |
一、全球经济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 | 第20-29页 |
二、国际收支失衡对全球产生的影响 | 第29-31页 |
三、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形成的原因 | 第31-35页 |
四、简要评述 | 第35-41页 |
(一) 关于研究文献的简要评述 | 第35-36页 |
(二) 关于分析方法的简要评述 | 第36-41页 |
第三章 金融体系差异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 第41-69页 |
一、金融体系分类及十年来经历的变化 | 第41-44页 |
二、金融体系差异与证券资本流动 | 第44-56页 |
(一) 理论假定及微观解释 | 第44-50页 |
(二) 来自工业化国家的实证检验 | 第50-56页 |
三、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内在关系 | 第56-63页 |
(一) CA—KA模型 | 第56-59页 |
(二) 来自工业化国家的实证检验 | 第59-63页 |
四、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63-69页 |
第四章 法律制度差异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 第69-102页 |
一、法与金融:一个文献综述 | 第69-72页 |
二、法律制度、金融体系和国际收支失衡 | 第72-75页 |
三、理论模型 | 第75-81页 |
四、在LLSV基础上的进一步实证 | 第81-94页 |
五、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94-97页 |
附录:理论模型命题一到五的证明 | 第97-102页 |
第五章 国际收支失衡的可持续性及其调节 | 第102-117页 |
一、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可持续性 | 第102-106页 |
二、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 第106-112页 |
(一) 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一般政策 | 第106-109页 |
(二) 调整当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措施 | 第109-112页 |
三、我国政府的选择 | 第112-114页 |
四、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114-117页 |
第六章 金融体系与我国的国际收支 | 第117-136页 |
一、我国的金融体系及存在问题 | 第117-119页 |
二、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及结构性原因 | 第119-125页 |
(一) 经常账户顺差反映的经济结构问题 | 第120-122页 |
(二) 资本账户顺差反映的金融结构问题 | 第122-125页 |
三、龙象之争:中国与印度之比较 | 第125-134页 |
(一) 中印国际收支之比较 | 第125-130页 |
(二) 中印金融体系之比较 | 第130-133页 |
(三) 简要评述 | 第133-134页 |
四、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134-136页 |
第七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的国际收支 | 第136-156页 |
一、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利用外资概况 | 第136-141页 |
(一) 全球的国际资本流动 | 第136-139页 |
(二) 我国利用外资概况 | 第139-141页 |
二、外国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 | 第141-148页 |
(一) 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绩效 | 第141-146页 |
(二) 外国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比较与联系 | 第146-148页 |
三、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我国的实证 | 第148-154页 |
四、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154-156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56-160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156-158页 |
二、政策建议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5页 |
后记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