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强化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及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20页
第1章 引言第20-39页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第20-21页
   ·富营养化水体修复及湿地处理工艺的优势第21-22页
   ·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第22-24页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第24-34页
     ·人工湿地构成要素及其作用第24-28页
     ·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机理第28-31页
     ·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机理第31-34页
   ·湿地污水处理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第34-35页
   ·强化人工湿地系统的提出及强化方法第35-36页
     ·强化人工湿地系统的提出第35-36页
     ·强化方法第36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6-37页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37-39页
第2章 强化人工湿地系统的性能、运行效果及影响分析第39-64页
   ·强化人工湿地的构建及运行第39-41页
     ·强化人工湿地的构建第39-40页
     ·试验用水水质及运行方式第40-41页
   ·参数及水质指标测定方法第41-42页
     ·湿地系统水量衡算方法第41-42页
     ·实际停留时间的测定第42页
     ·水质指标的测定第42页
     ·湿地系统中pH、DO和ORP的测定第42页
   ·环境气温及湿地水温第42-44页
     ·湿地环境气温和湿地水温第42-43页
     ·湿地水温时间及空间变化第43-44页
   ·湿地植物蒸发第44-46页
     ·植物蒸发日变化第45页
     ·植物蒸发与生物量关系第45-46页
   ·湿地水体pH第46-48页
     ·湿地水体pH沿程变化第46-47页
     ·不同生长年湿地水体pH变化第47-48页
   ·湿地水体及根区ORP变化第48-52页
     ·湿地中水体ORP沿程及垂向变化第48-50页
     ·湿地水体ORP与停留时间的关系第50-51页
     ·植物根区ORP变化第51-52页
   ·氮的去除规律及影响分析第52-58页
     ·湿地对氨氮的去除第52-54页
     ·湿地对TN的去除第54-57页
     ·温度对湿地脱氮的影响分析第57-58页
   ·磷的去除规律及影响分析第58-61页
     ·湿地对TP的去除第58-61页
     ·温度对湿地除磷的影响第61页
   ·本章小结第61-64页
第3章 CW-IEBR工艺的运行及沸石生物再生研究第64-85页
   ·引言第64-65页
   ·沸石生物再生方法第65-67页
     ·沸石成分分析及表面形态观察第65页
     ·沸石的预处理及吸附第65页
     ·硝化污泥的培养第65页
     ·沸石生物再生可行性试验第65-66页
     ·CW-IEBR工艺中沸石生物再生方法第66页
     ·沸石上生物膜中硝化菌和异养菌耗氧速率的测定第66-67页
   ·沸石的基本性质第67-68页
   ·沸石的NaCI溶液预处理第68页
   ·沸石的吸附等温线第68-70页
   ·沸石生物再生可行性试验第70-77页
     ·沸石的吸附第70页
     ·沸石生物再生可行性试验的设置第70-71页
     ·沸石中氨氮的解析及硝化第71-74页
     ·沸石的再生及硝化效率第74-75页
     ·硝化细菌对沸石生物再生的影响第75-76页
     ·沸石生物再生过程第76-77页
   ·CW-IEBR工艺的运行及沸石的生物再生第77-83页
     ·CW-IEBR工艺的运行方式第77-78页
     ·CW-IEBR工艺冬季脱氮效果及沸石的吸附第78-79页
     ·沸石的生物再生效率及硝化速率第79-80页
     ·沸石载体上生物膜中硝化细菌与异养细菌的生长与竞争第80-82页
     ·再生阶段出水回流对人工湿地运行效果及植物生长的影响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4章 人工湿地植物输氧能力研究第85-99页
   ·引言第85页
   ·湿地植物输氧理论及输氧组织第85-88页
     ·湿地植物输氧理论第85-87页
     ·植物输氧组织第87-88页
   ·湿地植物输氧能力测定方法第88-90页
     ·基于微断面的测氧法第88-89页
     ·基于氧的质量平衡法第89页
     ·植物输氧能力测定方法的确定第89-90页
   ·湿地植物气体输导的环境条件第90-92页
     ·光照第90-91页
     ·温度第91页
     ·湿度第91-92页
     ·氧化还原电位第92页
   ·湿地植物输氧能力测定第92-98页
     ·湿地水体中溶解氧沿程及垂向变化第92-94页
     ·湿地水体中溶解氧的日变化第94-95页
     ·湿地水体中溶解氧与进水负荷的关系第95-96页
     ·湿地植物输氧能力计算第96-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5章 植物生长特性及对人工湿地去除氮磷的作用第99-123页
   ·植物的生长特性及生物量计算第99-108页
     ·植物生长速率及生物量的测定第99-100页
     ·植物的生长环境第100页
     ·植物生长速率及生长特征参数第100-103页
     ·湿地植物地上生物量第103-107页
     ·湿地植物地下生物量及在基质中的分布第107-108页
   ·植物组织吸收存储氮磷的特点第108-111页
     ·植物样品的采集及氮、磷、微量元素的测定第108页
     ·氮磷在植物器官中的分布第108-109页
     ·植物器官中氮磷含量的季节变化第109-111页
   ·湿地植物氨挥发研究第111-117页
     ·引言第111页
     ·植物氨挥发测定方法第111-112页
     ·植物生长期氨挥发特点及挥发量第112-113页
     ·植物衰老期氨挥发的特点及挥发量第113-115页
     ·植物氨挥发的机理第115-117页
     ·植物氨挥发对人工湿地脱氮途径理论的影响第117页
   ·植物氮磷吸收量计算及植物的作用评价第117-120页
   ·本章小结第120-123页
第6章 氮磷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分析第123-138页
   ·潜流湿地氮磷转化模式第123-125页
     ·潜流湿地氮转化模式第123-124页
     ·潜流湿地磷转化模式第124-125页
   ·基质测定试验方法第125-127页
     ·基质物化特性的测定第125-126页
     ·湿地基质铵态氮的测定第126页
     ·湿地基质采样及磷的分级浸提方法第126-127页
   ·湿地脱氮途径分析第127-129页
     ·湿地地表氨挥发第127-128页
     ·基质吸附第128页
     ·植物吸收第128页
     ·硝化/反硝化作用第128-129页
     ·微生物氮量第129页
   ·湿地基质磷的形态分布特征第129-134页
     ·湿地基质中各种形态磷的分布第129-130页
     ·湿地基质各种形态磷的季节变化第130-134页
   ·湿地除磷途径分析及计算第134-136页
     ·湿地基质除磷第134-135页
     ·湿地植物吸磷第135页
     ·微生物磷量第135-136页
   ·湿地脱氮除磷途径的贡献第136-137页
     ·湿地氮去除途径的贡献第136页
     ·湿地磷去除途径的贡献第136-137页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第7章 人工湿地系统中酶及微生物学特征分析第138-165页
   ·人工湿地系统中酶的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第138-144页
     ·人工湿地基质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第138-140页
     ·人工湿地中蛋白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第140-141页
     ·人工湿地中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第141-142页
     ·人工湿地中脱氢酶活性的变化第142-143页
     ·人工湿地氮磷去除与基质酶的相关性分析第143-144页
   ·人工湿地系统中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第144-150页
     ·湿地基质细菌生理类群的测定第144-146页
     ·潜流水平湿地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变化特征第146-148页
     ·复合式湿地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变化特征第148-149页
     ·植物根面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第149-150页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和微生物磷的变化特征第150-159页
     ·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和微生物磷的测定方法第150-151页
     ·潜流湿地中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和微生物磷的变化特征第151-155页
     ·复合湿地中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的变化特征第155-158页
     ·基质表面形态观察第158-159页
   ·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第159-162页
     ·试验方法第159-161页
     ·人工湿地微生物种群分析第161-162页
   ·本章小结第162-165页
第8章 结论及建议第165-171页
   ·主要结论第165-169页
   ·建议第169-171页
致谢第171-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83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共和主义思想及其政治实践(1789—1794年)
下一篇: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现状及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