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法学视角下的社会性别及其法律意义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1页 |
第二章 概念的界定与区分 | 第11-17页 |
一、社会性别 | 第11-14页 |
二、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 第14-15页 |
三、女性主义法学与社会性别 | 第15-17页 |
第三章 传统女性主义理论的嬗变 | 第17-23页 |
一、自由主义—男性中心论 | 第17-19页 |
1. 自由主义的理论特点 | 第17-18页 |
2.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局限分析 | 第18-19页 |
二、女性优越论—激进主义 | 第19-20页 |
1.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特点 | 第19-20页 |
2.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的局限性 | 第20页 |
三、非性别理论—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 第20-23页 |
1.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特点 | 第20-21页 |
2.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局限性 | 第21-23页 |
第四章 社会性别建构论 | 第23-30页 |
一、对多元化压迫的反抗—黑人女性主义 | 第23-24页 |
1. 黑人女性主义的基本理论 | 第23-24页 |
2. “社会性别”的表现方式 | 第24页 |
二、突破普遍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 | 第24-27页 |
1.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基本理论 | 第24-27页 |
2. “社会性别”的表现方式 | 第27页 |
三、多元化发展—酷儿(queer)理论 | 第27-30页 |
第五章 社会性别理论的影响与挑战 | 第30-36页 |
一、影响与现实意义 | 第30-34页 |
1. 对父权制的冲击 | 第30-31页 |
2. 公/私领域的区分及二元对立的消解 | 第31页 |
3. 不仅是理论,而且是全新的视角 | 第31-33页 |
4. 对传统法律及研究方法的弥补 | 第33-34页 |
二、对社会性别多元化发展的批评 | 第34-36页 |
1. 对解构主体的批评 | 第34-35页 |
2. 对解构女性政治活动的批评 | 第35-36页 |
第六章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前景及方向 | 第36-40页 |
一、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 | 第36-37页 |
二、“男女同体”的平等 | 第37-38页 |
三、“非性别”家庭与社会模式的理想 | 第38-40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