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1. 多胚(双胚)的简述 | 第10-15页 |
·真多胚 | 第10-11页 |
·裂生多胚 | 第10页 |
·助细胞产生胚 | 第10-11页 |
·反足细胞产生胚 | 第11页 |
·不定胚 | 第11页 |
·假多胚 | 第11-12页 |
·多(双)胚苗的来源及类型 | 第12页 |
·多(双)胚苗的发生频率 | 第12-13页 |
·多(双)胚苗的遗传机理 | 第13-14页 |
·多(双)胚苗的应用 | 第14-15页 |
·多(双)胚现象的意义 | 第15页 |
2. 无融合生殖及其分类 | 第15-18页 |
·无融合生殖的胚胎学研究 | 第17页 |
·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学机制研究 | 第17-18页 |
3. 胼胝质与无融合生殖 | 第18-20页 |
·胼胝质测试法与无融合生殖植物的鉴定 | 第18-20页 |
4. 分子标记概述 | 第20-23页 |
·基于DNA分子杂交技术的DNA标记 | 第21页 |
·基于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 | 第21-22页 |
·随机引物的PCR标记 | 第21页 |
·特异引物的PCR标记 | 第21-22页 |
·基于限制酶和PCR相结合的分子标记 | 第22页 |
·AFLP标记 | 第22页 |
·CAPS标记 | 第22页 |
·基于单个核苷酸多态性的DNA标记 | 第22-23页 |
5 观察水稻胚囊的方法研究 | 第23-24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1 材料 | 第25页 |
2 方法 | 第25-28页 |
·田间实验及统计分析 | 第25页 |
·双苗的石蜡切片观察 | 第25-26页 |
·双苗胚囊的荧光显微观察 | 第26页 |
·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析 | 第26-28页 |
·D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微卫星分析 | 第27-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W3338-986胚囊发育的石蜡切片观察结果 | 第28页 |
·W3338-986胚囊发育的荧光显微观察结果 | 第28-30页 |
·苗位类型和双苗率的观察结果 | 第30-34页 |
·亲本水稻 | 第30页 |
·W3338-986双苗水稻及杂交后代 | 第30-32页 |
·双苗的统计分析结果 | 第32-34页 |
·双苗的遗传分析结果 | 第34页 |
·SSR分析结果 | 第34-37页 |
讨论 | 第37-41页 |
1. 水稻双苗性状的遗传性和双苗率的不稳定性 | 第37-39页 |
·双苗性状的遗传性 | 第37-38页 |
·双苗率的不稳定性 | 第38-39页 |
2. 微卫星标记SSR在水稻双苗检测中的表现 | 第39-40页 |
3. 问题与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