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托与银行合作发展探析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 第2章 银信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12-20页 |
| ·信托与银行合作的相关理论 | 第12-15页 |
| ·兼业说与分业说 | 第12-13页 |
| ·金融功能观学说 | 第13页 |
| ·资产专用性说 | 第13-14页 |
|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 第14-15页 |
| ·信托与银行的职能和特点 | 第15-18页 |
| ·信托的职能及特点 | 第15-17页 |
| ·商业银行的职能及特点 | 第17-18页 |
| ·银信合作的重要意义 | 第18-20页 |
| ·银信合作对信托公司的意义 | 第18-19页 |
| ·银信合作对银行的意义 | 第19-20页 |
| 第3章 国外银信混业经营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0-29页 |
| ·美国的信托业 | 第20-22页 |
| ·美国信托业的发展历史 | 第20-21页 |
| ·美国信托业的现状 | 第21页 |
| ·美国信托制度的特点 | 第21-22页 |
| ·日本的信托业 | 第22-25页 |
| ·日本信托业的发展历史 | 第22-23页 |
| ·日本信托制度的现状 | 第23-24页 |
| ·日本信托制度的特点 | 第24-25页 |
| ·德国的信托业 | 第25-27页 |
| ·德国信托业的发展 | 第25-26页 |
| ·德国信托制度的特点 | 第26-27页 |
| ·国外银信混业经营的启示 | 第27-29页 |
|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信托业规范发展的基础 | 第27页 |
| ·银信混业经营势在必行 | 第27页 |
| ·建立与本国国情相符的信托模式 | 第27页 |
| ·创新是信托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 第27-29页 |
| 第4章 中国银信合作的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 第29-39页 |
| ·中国银信合作的现状 | 第29-32页 |
| ·中国信托业与银行业关系回顾 | 第29页 |
| ·中国信托与银行合作的现状 | 第29-32页 |
| ·中国信托公司所面临的困境 | 第32-36页 |
| ·信托公司发展的自身困境 | 第32-34页 |
| ·信托公司发展的外部困境 | 第34-36页 |
| ·银信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 第36-39页 |
| ·市场定位的重合性 | 第36-37页 |
| ·业务内容的关联性 | 第37页 |
| ·业务手段的互补性 | 第37-38页 |
| ·发展战略的一致性 | 第38-39页 |
| 第5章 加强中国银信合作的对策思路 | 第39-48页 |
| ·银信合作的发展目标及总体思路 | 第39-40页 |
| ·银信合作的发展目标 | 第39页 |
| ·银信合作发展的总体思路 | 第39-40页 |
| ·加强银信合作的具体对策 | 第40-48页 |
|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推动配套制度建设 | 第40-41页 |
| ·深化银信合作业务领域 | 第41-44页 |
| ·增强信托公司自身实力,加强风险控制能力 | 第44-45页 |
| ·根据市场需要,积极拓展银信合作业务领域 | 第45-46页 |
| ·加强信托人才建设,创建银信合作技术平台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