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导论 | 第11-25页 |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从休闲空间的建构说起 | 第11-12页 |
·杭州市构建“东方休闲之都” | 第12页 |
·杭州休闲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的提出 | 第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休闲与城市休闲空间 | 第12-15页 |
·城市形态 | 第15-16页 |
·研究的价值、意义与核心问题 | 第16-17页 |
·研究的价值、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的核心问题 | 第17页 |
·研究视角和研究空间范围 | 第17-21页 |
·研究视角 | 第17-20页 |
·研究空间范围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基本框架和内容 | 第21-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基本框架和内容 | 第21-24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2 休闲城市理念的解析 | 第25-47页 |
·休闲及相关概念 | 第25-29页 |
·休闲的概念 | 第25-26页 |
·休闲观念的变化 | 第26-28页 |
·休闲的社会性 | 第28-29页 |
·休闲空间概念与特性解析 | 第29-33页 |
·休闲的需求与休闲生活形态 | 第29-31页 |
·休闲空间及其类型 | 第31-32页 |
·休闲空间的特性 | 第32-33页 |
·休闲城市与城市形态的概念 | 第33-36页 |
·休闲城市 | 第34-35页 |
·城市形态 | 第35-36页 |
·休闲城市空间形态构成要素 | 第36-46页 |
·自然生态要素 | 第37-39页 |
·建筑要素 | 第39-41页 |
·街道广场要素 | 第41-42页 |
·绿地要素 | 第42-43页 |
·美学要素 | 第43-44页 |
·历史文化要素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休闲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的理论基础、目标与原则 | 第47-73页 |
·整合的概念 | 第47-48页 |
·整合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48-55页 |
·城市形态学 | 第48-51页 |
·城市建筑学 | 第51-52页 |
·景观生态学 | 第52页 |
·区域旅游规划学 | 第52-55页 |
·新城市主义思想 | 第55页 |
·整合的目标取向 | 第55-65页 |
·个性化 | 第56-59页 |
·人性化 | 第59-61页 |
·生态化 | 第61-64页 |
·可持续性 | 第64-65页 |
·整合的基本原则 | 第65-72页 |
·景观整体 | 第65-66页 |
·生态连续 | 第66-68页 |
·多元共生 | 第68-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4 杭州休闲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的背景、现状和问题 | 第73-92页 |
·休闲时代的来临 | 第73-77页 |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闲暇时间的增长 | 第73-74页 |
·“诗意地栖居”与城市整体“泛旅游化” | 第74-75页 |
·经济发展与休闲消费需求的催动 | 第75-77页 |
·杭州构建“休闲之都”的优势 | 第77-80页 |
·区位优势 | 第77-78页 |
·历史传统与现代休闲氛围 | 第78-79页 |
·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 | 第79-80页 |
·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与构建“休闲之都”的既有举措 | 第80-87页 |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认识 | 第80-85页 |
·构建“休闲之都”战略目标 | 第85页 |
·构建“休闲之都”的若干既有举措 | 第85-87页 |
·当前休闲城市空间形态营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87-91页 |
·建筑与城市空间缺乏和谐 | 第87-89页 |
·现实与历史的断裂 | 第89-90页 |
·城市设施未能适应休闲城市品质要求 | 第90-91页 |
·休闲城市营建尚缺乏有效支撑体系 | 第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5 杭州休闲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的思路与方法──整体区域 | 第92-119页 |
·杭州休闲城市空间形态要素整合 | 第92-108页 |
·自然与城市的和谐渗透 | 第92-96页 |
·建筑与城市的个性营造 | 第96-103页 |
·历史文化的捡起与缝合 | 第103-108页 |
·杭州休闲城市空间结构整合 | 第108-117页 |
·城市结构的多维视角 | 第108-110页 |
·城市结构与城市休闲空间结构的整合 | 第110-112页 |
·休闲城市点轴结构与网络化结构 | 第112-115页 |
·休闲城市圈层结构 | 第115-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6 杭州休闲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的思路与方法──线形空间 | 第119-151页 |
·休闲景观廊道整合 | 第120-127页 |
·河道型休闲景观廊道 | 第121-124页 |
·干道型休闲景观廊道 | 第124-125页 |
·城濠型休闲景观廊道 | 第125-127页 |
·市河休闲空间形态整合 | 第127-134页 |
·杭嘉湖地区传统市河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127-128页 |
·杭州市河空间形态的发展现状 | 第128-129页 |
·杭州市河休闲空间形态整合模式的思考 | 第129-131页 |
·实证研究: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空间形态整合 | 第131-134页 |
·街道休闲空间形态整合 | 第134-145页 |
·传统街巷休闲空间形态 | 第134-139页 |
·现代城市街道空间形态 | 第139-145页 |
·流域型特大型休闲风景名胜区规划整合 | 第145-150页 |
·引言 | 第145-146页 |
·存在问题及其根源 | 第146-148页 |
·流域整体观 | 第148页 |
·规划策略与方法 | 第148-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7 杭州休闲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的思路与方法──块状空间与典型模式 | 第151-187页 |
·杭州城市块状空间的概念与类型 | 第151-152页 |
·块状空间概念界定 | 第151页 |
·块状空间类型构成 | 第151-152页 |
·块状空间整合思路 | 第152页 |
·老城区的休闲空间整合 | 第152-164页 |
·老城区的属性 | 第153-155页 |
·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155-159页 |
·维护成熟性的老城区整合 | 第159-164页 |
·西溪模式──休闲旅游与生态保护的空间形态整合 | 第164-173页 |
·湿地的功能 | 第164-165页 |
·西溪湿地环境特点与面临的问题 | 第165-167页 |
·西溪模式定位──“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 第167-172页 |
·积极保护的措施与做法 | 第172-173页 |
·湖滨 CRBD模式──休闲旅游与商务的空间形态整合 | 第173-180页 |
·CRBD的概念 | 第173-174页 |
·湖滨CRBD的整合思路 | 第174-180页 |
·梅家坞模式──城市近郊休闲空间整合的新理念 | 第180-186页 |
·背景 | 第180-181页 |
·“十里梅坞”的环境特色 | 第181-182页 |
·休闲空间整合理念 | 第182-183页 |
·休闲空间整合原则、方法与运作机制 | 第183-186页 |
·本章小结 | 第186-187页 |
8 杭州休闲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的支撑保障体系 | 第187-201页 |
·行政管理体系 | 第188-190页 |
·改变管理层面的分治格局 | 第188页 |
·整合行政管理机构 | 第188-190页 |
·政策运作体系 | 第190-197页 |
·政策与法规 | 第190-192页 |
·机构组织体系 | 第192-195页 |
·评价体系 | 第195-196页 |
·公众参与体系 | 第196-197页 |
·资金运作体系 | 第197页 |
·技术支撑体系 | 第197-200页 |
·确立技术支撑的指导原则 | 第197-198页 |
·近期的若干技术要点 | 第198-20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0-201页 |
9 结语 | 第201-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09页 |
图片来源 | 第209-213页 |
附录 | 第213-214页 |
后记 | 第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