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巷道“三锚”支护过程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水平 | 第12-23页 |
·国内外锚杆研究动态、水平 | 第12-16页 |
·国内外锚注研究动态、水平 | 第16-18页 |
·喷射混凝土支护 | 第18-22页 |
·锚索支护研究动态、水平 | 第22-23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3页 |
·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意义 | 第23-24页 |
2 锚杆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24-34页 |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24-29页 |
·数值方法与模拟软件介绍 | 第24-25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25-29页 |
·锚杆长度、间距的确定 | 第29-30页 |
·初次喷射混凝土厚度的确定 | 第30-32页 |
·锚杆预紧力的确定 | 第32-34页 |
3 正交试验 | 第34-54页 |
·正交试验法简介 | 第34-35页 |
·正交试验设计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34页 |
·正交表的表示 | 第34-35页 |
·计算机正交模拟优化方法简介 | 第35页 |
·正交模拟方案设计 | 第35-38页 |
·模型Ⅰ的计算机正交模拟结果分析及参数优化 | 第38-42页 |
·正交模拟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支护参数的优化 | 第41-42页 |
·模型Ⅱ的计算机正交模拟结果分析及参数优化 | 第42-48页 |
·正交模拟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支护参数的优化 | 第46-48页 |
·支护过程及参数的回归分析 | 第48-52页 |
·正交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 | 第48页 |
·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式的求法 | 第48-49页 |
·回归正交设计及回归关系式的计算 | 第49-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4 软岩巷道支护过程的粘弹性解析解 | 第54-64页 |
·计算分析模型与基本假设 | 第54-57页 |
·计算模型 | 第54-55页 |
·基本假设 | 第55页 |
·粘弹性位移和弹性位移之间的关系 | 第55-57页 |
·锚喷支护巷道围岩的粘弹性解析解 | 第57-61页 |
·无支护巷道 | 第57-58页 |
·有支护巷道 | 第58-59页 |
·初次喷射混凝土的计算 | 第59页 |
·锚杆支护的计算 | 第59-60页 |
·锚索支护的计算 | 第60页 |
·复喷的计算 | 第60-61页 |
·锚注的粘弹性分析 | 第61-64页 |
·弹性分析 | 第61-62页 |
·粘弹性分析 | 第62-64页 |
5 软岩巷道“三锚”支护工艺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 | 第64-85页 |
·FLAC~(3D)软件简介 | 第64-65页 |
·FLAC~(3D)的基本原理 | 第65-68页 |
·FLAC~(3D)建立模型过程 | 第68-71页 |
·FLAC~(3D)建模过程 | 第68-69页 |
·模拟方案 | 第69-71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1-83页 |
·未开挖前的岩体状态 | 第71-72页 |
·模拟结果图 | 第72-76页 |
·不同模型模拟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76-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6 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