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7页 |
第一章 儒家忠孝观的内容及演变 | 第7-17页 |
第一节 忠君之道和至仁之本 | 第7-11页 |
一、忠君之道 | 第8-9页 |
二、至仁之本 | 第9-11页 |
第二节 忠孝一体、移孝作忠 | 第11-14页 |
第三节 “五等之孝”和“以孝治天下” | 第14-17页 |
一、五等之孝 | 第14-15页 |
二、以孝治天下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伊斯兰教忠孝观的内容 | 第17-22页 |
第一节 忠于真主 | 第17-20页 |
第二节 孝敬双亲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儒、伊在忠孝观上的异同点 | 第22-30页 |
第一节 儒、伊二者在忠孝观上的相通性 | 第22-27页 |
第二节 儒、伊二者在忠孝观上的差异性 | 第27-30页 |
第四章 儒、伊在忠孝观上的融合及影响 | 第30-43页 |
第一节 融合的历史背景 | 第31-33页 |
第二节 融合的具体内容 | 第33-39页 |
一、“真忠正道”的“二元忠诚”论 | 第33-36页 |
二、“人伦五典”的孝道观 | 第36-39页 |
第三节 融合后的影响 | 第39-43页 |
一、适应了中国的宗法家族社会 | 第39-40页 |
二、推动了伊斯兰教民族化、本土化的进程 | 第40-41页 |
三、顺主、忠君思想在穆斯林心中形成强烈的爱国爱教思想 | 第41-42页 |
四、“人伦五典”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稳定社会的作用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资料 | 第44-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47页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