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秦巴山地局地强降水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暴雨研究简述 | 第10-12页 |
| ·陕西暴雨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秦巴山地局地强降水定义 | 第14页 |
| ·论文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特点 | 第14-16页 |
| ·本论文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本论文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本论文特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秦巴山地局地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 第16-27页 |
| ·降水过程概况 | 第16-17页 |
| ·天气形势分析 | 第17-19页 |
| ·500hPa环流背景 | 第17页 |
| ·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 第17-19页 |
| ·云图分析 | 第19-20页 |
| ·地面中尺度分析 | 第20-22页 |
| ·地面流场特征 | 第20页 |
| ·地面能量比特征 | 第20-21页 |
| ·地面压温湿变化 | 第21-22页 |
| ·雷达资料分析 | 第22-25页 |
| ·雷达回波的反映 | 第22-23页 |
| ·雷达径向速度图分析 | 第23-24页 |
| ·中—γ尺度气旋式辐合流场 | 第23-24页 |
| ·径向速度相对大值区 | 第24页 |
| ·VWP | 第24-25页 |
| ·小结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WRF模式介绍 | 第27-34页 |
| ·模式系统的介绍 | 第27-28页 |
| ·控制方程 | 第28-30页 |
| ·WRF模式气压地形追随坐标方程组 | 第28-29页 |
| ·控制方程的特点 | 第29-30页 |
| ·模式物理方案 | 第30-31页 |
| ·微物理过程 | 第30-31页 |
| ·积云对流方案 | 第31页 |
| ·其他物理方案 | 第31页 |
| ·模式程序结构与计算流程 | 第31-34页 |
| ·模式程序结构设计 | 第31-32页 |
| ·WRF程序计算流程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强降水过程数值结果检验 | 第34-42页 |
| ·模拟试验设计方案 | 第34-35页 |
| ·数值试验设计 | 第34-35页 |
| ·模式初始场 | 第35页 |
| ·模式物理过程 | 第35页 |
| ·数值结果检验 | 第35-41页 |
| ·降水 | 第35-36页 |
| ·高低空环流形势 | 第36-39页 |
| ·流场 | 第39-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中尺度系统热力动力结构的数值分析 | 第42-61页 |
| ·中尺度系统热力动力场分析 | 第42-53页 |
| ·中尺度系统动力场演变特征 | 第42-46页 |
| ·水汽条件分析 | 第46-47页 |
| ·高、低空风场特征 | 第47-51页 |
| ·假相当位温及层结稳定度分析 | 第51-53页 |
| ·高低空急流及中尺度低涡 | 第53-58页 |
| ·高空急流 | 第53-55页 |
| ·低空急流与中尺度低涡生成 | 第55-58页 |
| ·低空急流与中尺度低涡的发展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 ·本文结论 | 第61-62页 |
| ·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