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6-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1 辣椒抗病基因工程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1-14页 |
| ·抗病基因转化 | 第11-12页 |
| ·病程相关基因的转化 | 第12-13页 |
| ·辣椒抗病基因工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 第13-14页 |
| 2 对 Chi 和 Glu 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14-17页 |
| ·几丁质酶的基本结构、分类及细胞定位 | 第14-15页 |
| ·β—1,3-葡聚糖酶的基本结构、分类及细胞定位 | 第15-16页 |
| ·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生物学功能 | 第16-17页 |
| ·Chi 和 Glu 基因在植物抗真菌性病害中的应用 | 第17页 |
| 3 辣椒离体再生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 ·辣椒离体培养的研究 | 第17-19页 |
| ·辣椒转化体系的研究 | 第19-22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 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辣椒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22-23页 |
| ·Chi 和 Glu 基因转化再生植株的获得及抗病性鉴定 | 第23-24页 |
| 第三部分 辣椒幼苗下胚轴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 第24-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 ·材料 | 第24-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 ·外植体对 Km 的敏感性 | 第26-27页 |
| ·农杆菌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27-28页 |
| ·外植体类型对转化的影响 | 第28-29页 |
| ·辣椒基因型对转化的影响 | 第29页 |
| 3 讨论 | 第29-32页 |
| ·关于抗生素 Km 的使用浓度和使用方法 | 第29-30页 |
| ·关于转化及转化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0页 |
| ·关于外植体类型的选择及其对转化的影响 | 第30-32页 |
| 第四部分 Chi 和 Glu 基因导入辣椒 | 第32-3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 ·转基因再生植株的获得 | 第35-36页 |
| ·抗性再生植株分子检测 | 第36-37页 |
| 3 讨论 | 第37-39页 |
| ·关于分子检测手段的评价 | 第37-38页 |
| ·关于假阳性和假转化再生植株 | 第38-39页 |
| 第五部分 转 Chi 和 Glu 基因再生植株抗病性鉴定及表型分析 | 第39-4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 ·室内离体叶片鉴定病情分级标准 | 第39-40页 |
| ·室内离体叶片鉴定的抗性评价 | 第40页 |
| ·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 | 第4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 ·T0 代转基因植株对抗疫霉菌抗性 | 第40-41页 |
| ·转chi 和glu 基因辣椒植株的生长势、叶片及花朵性状 | 第41-42页 |
| ·转chi 和glu 辣椒植株果实性状 | 第42-43页 |
| 3 讨论 | 第43-45页 |
| ·关于转chi 和glu 基因辣椒植株抗病性鉴定 | 第43页 |
| ·关于转chi 和glu 基因辣椒植株表型变异 | 第43页 |
| ·关于后续工作 | 第43-45页 |
| 第六部分 结论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 导师简介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