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0-19页 |
·选题依据 | 第10-17页 |
·体操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历史的启迪 | 第10-15页 |
·体操与健康教育相融合是现时的呐喊 | 第15-17页 |
·体操、人文、健康三者融合是未来的呼唤 | 第17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专家访谈法 | 第19-20页 |
·系统法 | 第20-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76页 |
·确立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新体系的教育理念 | 第21-26页 |
·体操发轫之初的人文、健康思想探源 | 第21-22页 |
·现代奥运的发展使体操的人文、健康思想更加明确 | 第22-23页 |
·我国现代体操教育理念的演进 | 第23-24页 |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新体系教育理念的确立 | 第24-26页 |
·确定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新体系的课程目标 | 第26-30页 |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新体系内容的设置 | 第30-46页 |
·体操课程新体系内容设置的依据 | 第30-32页 |
·人文教育内容设置的依据 | 第30-31页 |
·科学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内容设置的依据 | 第31-32页 |
·健康教育内容设置的依据 | 第32页 |
·1.4 实践内容设置的依据 | 第32页 |
·新课程体系中人文教育内容、科学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内容、健康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 | 第32-34页 |
·体操课程新体系内容的设置 | 第34-46页 |
·关于体操内容的界定 | 第34-37页 |
·新体系体操实践内容的设置 | 第37-43页 |
·新体系体操理论内容的设置 | 第43-46页 |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新体系的实施 | 第46-64页 |
·体操课程新体系人文教育手段为主导的课程实施 | 第50-56页 |
·体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 | 第50-54页 |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机动 | 第54-55页 |
·注重并突出体操的审美教育 | 第55-56页 |
·体操课程新体系科学教育与技术、技能手段为主导的课程实施 | 第56-61页 |
·体操运动技能及其相关知识的掌握 | 第56-59页 |
·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 | 第59-61页 |
·体操课程新体系健康教育手段为主导的课程实施 | 第61-64页 |
·成功体育思想的引入 | 第61-63页 |
·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 第63-64页 |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新体系的学习评价 | 第64-76页 |
·体操课程新体系学习评价的内容 | 第65-67页 |
·体操课程新体系学习评价的原则 | 第67-68页 |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 第67页 |
·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突出过程评价 | 第67页 |
·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注重综合评价 | 第67-68页 |
·体操课程新体系学习评价的方式 | 第68-76页 |
·学生自评 | 第68-70页 |
·同学互评 | 第70-72页 |
·教师评价 | 第72-74页 |
·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综合分析 | 第74-76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76-79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建议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附件 | 第84-87页 |
后记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