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学论文

当代时评的勃兴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9页
前言第9-10页
第一章 关于公共领域第10-19页
 第一节 公共领域的概念及相关介绍第10-13页
 第二节 公共领域和大众传媒关系探讨第13-14页
  一、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的必要载体第13页
  二、大众传媒是拓展的公共领域形态第13-14页
  三、公共领域是保障大众传媒良性运行的有效机制第14页
 第三节 中国近代历史的公共领域第14-19页
  一、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公共领域”第15-18页
  二、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演变第18-19页
第二章 当代时评的勃兴及创新特征第19-29页
 第一节 中国时评的概念和特点第20页
 第二节 时评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第20-23页
  一、报纸时评的发展第21-22页
  二、广播电视时评的发展第22-23页
  三、网络时评的发展第23页
 第三节 “时评热”现象分析第23-25页
 第四节 时评的创新特征:以《南方都市报》为例第25-29页
第三章 时评建构公共领域的现实依据第29-47页
 第一节 构建公共领域的前提第29-31页
  一、建构公共领域的内部条件第29-30页
  二、建构公共领域的外部环境第30-31页
 第二节 时评促进三要素的实现第31-34页
  一、时评依次提升公共领域参与者的私人特征和公共性特征第31-33页
  二、时评为建构公共领域提供了理想的交流范式和沟通渠道第33页
  三、时评为公共领域参与者提供了更为理想的论辩环境,以便“共识”的达成第33-34页
 第三节 时评建构公共领域的契机第34-37页
  一、公民写作、公民表达──建构公共领域的广度第34页
  二、与新闻报道同步推出──建构公共领域的速度第34-35页
  三、关于“常识”的表达──建构公共领域的深度第35-36页
  四、反应敏锐,突破禁区──建构公共领域的力度第36-37页
  五、理性精神,人文关怀──建构公共领域的效度第37页
 第四节 时评建构公共领域的元素分析第37-41页
  一、主体:公共知识分子带头领跑,大众群体积极跟进第37-39页
  二、客体:全视角时代:话题多元化,观点多元化,表达方式多样化第39-41页
 第五节 时评建构公共领域的特点第41-44页
  一、当代时评建构的的公共领域空前多元化第41-43页
  二、当代时评建构的公共领域高度“去权威性”第43-44页
 第六节 时评建构公共领域的现实意义第44-47页
  一、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44-45页
  二、提升社会整体凝聚力第45-46页
  三、推进社会民主进程第46-47页
第四章 时评建构公共领域存在问题及对策第47-56页
 第一节 时评建构公共领域问题分析第47-51页
  一 内容分析:持续性差,颠峰期短,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讨论空间第47-49页
  二 体制分析:政治与商业权力的双重规约第49-50页
  三 要素分析:公共领域主体蜕变为媒体知识分子、职业写手第50-51页
 第二节 时评建构公共领域的几点建议第51-56页
  一、传媒体制松绑第51-52页
  二、公民权利进一步落实第52-54页
  三、公众舆论力量的进一步增强第54-55页
  四、加大网络时评引导第55-56页
结束语第56-57页
注释第57-60页
参考书目第60-62页
后记第62-63页
在校论文发表和科研情况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鼠骨质疏松生物力学实验方法的评估
下一篇:汉代戍边士卒衣装试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