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水资源人工调蓄关键技术研究
| 0 绪论 | 第1-21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实际意义 | 第10-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地下水人工调蓄实践 | 第13-15页 |
| ·地下水人工调蓄的理论与技术 | 第15-1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创新点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6页 |
|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21页 |
|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 ·气象水文 | 第21-24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26页 |
| 2 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41页 |
| ·区域地质条件 | 第26-32页 |
| ·地质构造 | 第26-27页 |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27-32页 |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32-41页 |
| ·含水层岩性与分布 | 第32-35页 |
|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 第35-38页 |
| ·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38-41页 |
|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环境地质问题 | 第41-52页 |
| ·地表水开发利用现状 | 第41-45页 |
| ·引水工程 | 第41-43页 |
| ·蓄水系统 | 第43-45页 |
| ·提水工程 | 第45页 |
| ·排水工程 | 第45页 |
|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 第45-49页 |
| ·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 | 第49-52页 |
| ·环境地质问题 | 第49-50页 |
| ·防治对策 | 第50-52页 |
| 4 大庆市西部地下水库库区选址 | 第52-64页 |
| ·地下水库概述 | 第52-56页 |
| ·地下水库的基本概念 | 第52页 |
| ·地下水库的本质特征 | 第52-53页 |
| ·地下水库的功能 | 第53-54页 |
| ·地下水库的优缺点 | 第54-56页 |
| ·地下水库库区选址的一般原则 | 第56-58页 |
| ·大庆市西部地下水库库区选址 | 第58-64页 |
| ·储水空间 | 第59-61页 |
| ·边界条件 | 第61-62页 |
| ·补给条件 | 第62-63页 |
| ·相关的工程基础条件 | 第63页 |
| ·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概略评价 | 第63-64页 |
| 5 地下水库库区地下水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64-81页 |
|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64-68页 |
| ·计算区范围 | 第64页 |
| ·含水层水力特征与介质特征概化 | 第64-66页 |
| ·边界条件概化 | 第66-68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第68-73页 |
| ·数学模型 | 第68-69页 |
| ·时空离散 | 第69-70页 |
| ·水文地质参数 | 第70-71页 |
| ·源汇项 | 第71-73页 |
| ·初始水位 | 第73页 |
| ·模型的识别及验证 | 第73-79页 |
| ·库区地下水量均衡分析 | 第79-81页 |
| 6 地下水库特征水位与特征库容的确定 | 第81-102页 |
| ·特征水位划分及确定的一般原则 | 第81-89页 |
| ·地表水库特征水位与库容划分方案介绍 | 第81-83页 |
| ·地下水库的特征水位与特征库容划分方案 | 第83-85页 |
| ·潜水含水层地下水人工调蓄特征水位的确定原则 | 第85-87页 |
| ·深层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人工调蓄特征水位的确定原则 | 第87-89页 |
| ·大庆西部地下水库死水位的确定 | 第89-96页 |
| ·承压含水层顶板标高 | 第89页 |
| ·地下水水质恶化临界水位 | 第89-96页 |
| ·大庆西部地下水库正常蓄水位的确定 | 第96页 |
| ·大庆西部地下水库特征库容计算 | 第96-102页 |
| ·库容计算原理与方法 | 第96-99页 |
| ·库容计算结果 | 第99-102页 |
| 7 地下水库水量调蓄方案分析 | 第102-115页 |
| ·地下水库建设过程中的水量调蓄方案 | 第102-112页 |
| ·维持现状开采方案 | 第102-105页 |
| ·压缩开采量方案 | 第105-108页 |
| ·地下水人工回灌方案 | 第108-112页 |
| ·地下水库应急供水能力 | 第112-115页 |
| 8 地下水人工补给对含水层水质的影响 | 第115-137页 |
| ·人工补给对注入水源水质的一般要求 | 第115-120页 |
| ·物理亲合力 | 第116-117页 |
| ·化学亲合力 | 第117-119页 |
| ·生物相适性 | 第119页 |
| ·毒理学因素 | 第119-120页 |
| ·人工补给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反应研究 | 第120-134页 |
|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技术概述 | 第121-123页 |
| ·含水层中“可能矿物相”确定 | 第123-128页 |
| ·人工补给对含水层水质的影响研究 | 第128-134页 |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34-137页 |
| 9 结论及建议 | 第137-140页 |
| ·结论 | 第137-138页 |
| ·存在问题与建议 | 第138-1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0-145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5-147页 |
| 致谢 | 第147-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