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双坨子气田下白垩统泉三段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引言第10-19页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第10页
   ·研究现状第10-15页
     ·地质建模研究现状第10-13页
     ·研究区研究现状第13-15页
   ·研究内容第15-16页
   ·研究思路和流程第16-17页
   ·实际完成工作量第17页
   ·取得的成果第17-19页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19-25页
   ·区域地质概况第19页
   ·构造特征第19-23页
     ·构造基本特征第19-20页
     ·断裂发育特征第20-21页
     ·构造演化特征第21-23页
   ·地层特征第23-25页
第3章 沉积相特征第25-41页
   ·区域沉积背景第25-27页
   ·沉积相及微相的划分依据第27-28页
   ·曲流河沉积模式及其沉积微相特征第28-36页
     ·河道滞留沉积微相第29-30页
     ·边滩沉积微相第30-31页
     ·天然堤沉积微相第31-32页
     ·决口扇沉积微相第32-33页
     ·泛滥平原沉积亚相第33-34页
     ·废弃河道充填相第34-36页
   ·沉积相分析第36-41页
     ·单井相分析第36-39页
     ·沉积相平面展布第39-41页
第4章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第41-51页
   ·测井资料预处理第41-45页
     ·测井数据标准化第41-43页
     ·测井数据归一化第43-44页
     ·岩心深度归位第44-45页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及精细处理第45-51页
     ·孔隙度计算模型第45-47页
     ·渗透率计算模型第47-48页
     ·储层参数解释及效果评价第48-51页
第5章 储层特征及分布研究第51-64页
   ·四性关系研究第51-54页
     ·岩性特征第51-52页
     ·物性特征第52-53页
     ·流体特征第53页
     ·含气特征第53-54页
   ·储层分类第54-56页
     ·储层分类标准第55-56页
   ·储层电性响应特征分析第56-59页
     ·Ⅰ类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第56页
     ·Ⅱ类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第56-57页
     ·Ⅲ类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第57-59页
   ·储层电性响应特征交会图分析第59-60页
   ·储层分布特征第60-64页
     ·储层纵向分布特征第61-62页
     ·储层横向分布特征第62页
     ·储层平面分布特征第62-64页
第6章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第64-90页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概述第64-73页
     ·确定性建模方法第66-67页
     ·随机建模方法第67-73页
   ·建模基础数据第73-74页
     ·基础资料第73页
     ·格式要求及处理方法第73-74页
   ·建模技术流程第74-75页
   ·双坨子气田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第75-81页
     ·网格设计第75-76页
     ·构造建模第76页
     ·框架模型第76-77页
     ·砂组框架模型第77-79页
     ·砂泥岩相模型第79-81页
   ·双坨子气田相控属性建模第81-88页
     ·双坨子气田相控属性建模方法第82页
     ·测井数据离散化第82-83页
     ·数据分析第83-85页
     ·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模型建立第85-88页
   ·储量计算第88-90页
结论第90-92页
致谢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麻栗坡南秧田白钨矿床痕量稀土元素的测定及分布特征研究
下一篇:潜在突发性泥石流遥感图像解译与信息提取--以汶川映秀镇至老虎嘴实验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