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4页 |
| 1 李大钊革命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 第14-31页 |
| ·世界近现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背景 | 第14-22页 |
| ·世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文化深刻影响了李大钊的思想观念 | 第14-17页 |
| ·世界现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完全改变了李大钊的思想导向 | 第17-20页 |
| ·西方近现代严重的社会危机迫使李大钊重新思考中国问题 | 第20-22页 |
| ·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环境 | 第22-26页 |
|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发展与挫败奠定了李大钊的思想基础 | 第22-24页 |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产生与壮大扭转了李大钊的思想方向 | 第24-25页 |
| ·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洪流深化了李大钊的革命文化思想内涵 | 第25-26页 |
| ·自身的革命理论学习和革命斗争实践的个体条件 | 第26-31页 |
| ·独特家庭状况和坚实中西文化教育形成强烈爱国情感基础 | 第26-28页 |
| ·深入研究世界文化趋势和中国文化状况创造理性选择前提 | 第28-29页 |
| ·直接参与革命斗争实践和指导革命事业促使思想认识升华 | 第29-31页 |
| 2 李大钊革命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31-48页 |
| ·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的探索 | 第31-39页 |
| ·宣传马克思主义确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理论基础 | 第31-34页 |
| ·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并参与制定国民革命的方针政策 | 第34-35页 |
| ·分析中国的社会状况形成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 | 第35-39页 |
| ·关于中外革命思想演变及其经验教训的总结 | 第39-43页 |
| ·对世界近现代革命发展状况基本规律的认识 | 第39-40页 |
| ·对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 第40-41页 |
| ·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革命文化的比较和分析 | 第41-43页 |
| ·关于革命理想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未来的阐释 | 第43-48页 |
| ·以青春中国青春世界来描绘未来的理想社会 | 第43-44页 |
| ·以革命道德革命人生来砥砺救国的英雄志士 | 第44-45页 |
| ·以个人自由和社会互助来凝聚力量振奋精神 | 第45-48页 |
| 3 李大钊革命文化思想的主要特点 | 第48-59页 |
| ·将中国革命文化与世界革命文化通体思考 | 第48-52页 |
| ·用世界革命的眼光看待中国革命文化性质地位 | 第48-49页 |
| ·把中国革命文化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分析认识 | 第49-51页 |
| ·让中国革命文化与世界革命文化形成良性互动 | 第51-52页 |
| ·把无产阶级革命和其他阶级革命整体分析 | 第52-56页 |
| ·承认近代农民起义的民族革命作用和历史局限 | 第52-53页 |
| ·承继资产阶级革命文化的进步成果并联合革命 | 第53-55页 |
| ·坚持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领导地位和先进性质 | 第55-56页 |
| ·使革命文化和革命运动在实践中一体运行 | 第56-59页 |
| ·让革命文化为革命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开辟前进道路 | 第56-57页 |
| ·使革命运动为革命文化提供物质条件创造发展空间 | 第57页 |
| ·在革命运动实践中理解革命文化思想深化革命认识 | 第57-59页 |
| 4 李大钊革命文化思想的重要启示 | 第59-68页 |
| ·必须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中国历史文化结合 | 第59-61页 |
| ·中国革命的进步离不开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指导 | 第59-60页 |
| ·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脱开中国境况不能产生效用 | 第60页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将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第60-61页 |
| ·必须将革命文化精英与革命普通劳动群众相结合 | 第61-64页 |
| ·革命知识分子应该走向工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 第61-62页 |
| ·革命文化人不仅要妙手著文章还要铁肩担道义 | 第62-63页 |
| ·革命文化精英需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 第63-64页 |
| ·必须将勇敢的革命斗争和有效的和谐统一相结合 | 第64-68页 |
| ·在推进革命文化发展中并不排斥和谐文化的价值追求 | 第64-65页 |
| ·倡导以暴力革命反抗强权世界也认可互助友爱的意义 | 第65页 |
| ·坚持对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观点的综合分析和理性判断 | 第65-68页 |
| 结语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 个人简介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