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7-10页 |
| 1. 课题名称的释义 | 第7页 |
| 2. 本课题所处的时代背景 | 第7-8页 |
| 3. 当前室内设计行业的现状 | 第8页 |
| 4.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 第8-9页 |
| 5. 论文展开的思路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流动空间—具有中国“气质”的空间形态 | 第10-21页 |
| ·室内设计与室内空间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10-11页 |
| ·室内设计与室内环境设计 | 第10页 |
| ·室内空间与建筑空间 | 第10-11页 |
| ·流动空间 | 第11-20页 |
| ·本论文所研究空间的限定说明 | 第11页 |
| ·流动空间的由来 | 第11-13页 |
| ·流动空间的定义 | 第13-15页 |
|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与流动空间 | 第15页 |
| ·中国人的时空观 | 第15-18页 |
| ·中国古代建筑的有机性 | 第18-20页 |
| 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流动空间在中国建筑中的分析 | 第21-37页 |
| ·流动空间在空间构成单元上的体现 | 第21-29页 |
| ·门——流动空间的引领 | 第21-23页 |
| ·间与堂——流动空间的单位 | 第23-24页 |
| ·一堂两内——流动空间的构成 | 第24页 |
| ·柱网——流动空间的分隔 | 第24-26页 |
| ·院落——流动空间的枢纽 | 第26-29页 |
| 小结 | 第29页 |
| ·流动空间在空间程序组织上的体现 | 第29-37页 |
| ·建筑平面组织 | 第30页 |
| ·建筑立面组织 | 第30-35页 |
| 小结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流动空间在中国建筑室内空间中的营造 | 第37-52页 |
| ·中国传统室内空间特点——流动空间 | 第37-39页 |
| ·流动空间的营造——室内空间小木作 | 第39-51页 |
| ·隔扇 | 第40-41页 |
| ·屏风、屏门及太师壁 | 第41页 |
| ·罩与挂落 | 第41-42页 |
| ·博古架和书架 | 第42-43页 |
| ·流动空间的意境 | 第43-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流动空间“有无相生”之美与天人合一 | 第52-61页 |
| ·“有无相生”之美 | 第52-56页 |
| ·空间与实体“有无相生”之美 | 第54-55页 |
| ·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有无相生”之美 | 第55-56页 |
| ·“天人合一”对中国古代建筑与室内的影响 | 第56-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流动之“气” | 第61-71页 |
| ·心物感应 | 第61-62页 |
| ·中国人的气质 | 第61页 |
| ·心物感应 | 第61-62页 |
| ·“气”感应之枢 | 第62-67页 |
| ·“气”的含义 | 第63-65页 |
| ·气韵生动 | 第65页 |
| ·风水之说 | 第65-67页 |
| ·流动之“气” | 第67-70页 |
| ·四合院的阴阳哲学 | 第67-68页 |
| ·四合院的流动之“气” | 第68-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中国“气质”的流动空间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营造 | 第71-79页 |
| ·“气”与“场所” | 第71-72页 |
| ·从“九间堂”别墅设计看流动空间的营造 | 第72-79页 |
| Ⅰ.设计理念的分析 | 第72-73页 |
| Ⅱ.具体设计思路 | 第73-79页 |
| 结语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详细摘要 | 第8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