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桩—土—边坡相互作用数值分析及阻滑桩简化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8页
   ·引言第14页
   ·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第14-18页
     ·工程上的极限平衡法(LEM)第15-16页
     ·力学上的极限分析法(LAM)第16-17页
     ·数学上的滑移线场法(SLM)第17-18页
     ·有限单元法(FEM)第18页
   ·阻滑桩加固土坡的研究现状第18-24页
     ·国内外应用与试验研究第19页
     ·阻滑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分析第19-22页
     ·阻滑桩—土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第22-24页
   ·阻滑桩加固土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4-25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5-28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5-27页
     ·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二章 土坡稳定性的强度折减弹塑性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第28-54页
   ·强度折减技术第28-29页
   ·计算方法与数值实施第29-34页
     ·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第29-30页
     ·计算模型第30-33页
       ·有限元基本方程第30-31页
       ·本构模型第31-33页
       ·模型参数第33页
     ·ABAQUS中材料非线性的求解方法第33-34页
       ·荷载的处理第33-34页
       ·非线性问题的求解方法第34页
   ·自动搜索安全系数的强度折减弹塑性有限元计算方法第34-36页
     ·概述第34-35页
     ·自动搜索安全系数的数值实施第35-36页
   ·边坡失稳判据比较分析第36-39页
   ·变动参数对比分析第39-47页
     ·单元阶次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第39-40页
     ·网格密度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第40-42页
     ·变形参数(E,v)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第42-44页
     ·土的剪胀角(ψ)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第44-45页
     ·土的本构模型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第45页
     ·边坡的破坏模式分析第45-47页
   ·复杂土坡稳定性分析第47-52页
     ·成层纯黏性土坡稳定性分析第47-48页
     ·成层黏性土坡稳定性分析第48-50页
     ·多级边坡稳定性分析第50页
     ·路堤边坡及在超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第50-52页
   ·小结第52-54页
第三章 阻滑桩加固土坡稳定性的数值分析第54-70页
   ·引言第54-55页
   ·考虑接触面特性的强度折减弹塑性有限元方法第55-58页
     ·接触面模型第55-56页
     ·接触算法第56-57页
     ·考虑接触特性的强度折减弹塑性有限元法数值实施第57-58页
   ·失稳判据验证第58-60页
   ·变动参数比较研究第60-65页
     ·阻滑桩加固前边坡稳定性分析第60-61页
     ·阻滑桩加固后边坡稳定性分析第61-62页
     ·安全系数影响因素分析第62-64页
       ·设桩位置对阻滑桩加固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第62页
       ·桩径对加固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第62-63页
       ·嵌固深度对加固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第63页
       ·桩头约束条件对加固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第63页
       ·桩的抗弯刚度对加固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第63-64页
     ·桩—土相互作用分析第64-65页
   ·组合荷载模式下承重阻滑桩—土坡稳定性的数值分析第65-68页
     ·阻滑桩加固多级边坡稳定性分析第65-67页
       ·阻滑桩加固前多级边坡稳定性分析第65-66页
       ·阻滑桩加固后多级边坡稳定性分析第66-67页
     ·组合荷载模式下承重阻滑桩—边坡稳定性分析第67-68页
       ·承重阻滑桩加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第67-68页
       ·水平荷载对阻滑桩加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第68页
       ·水平加载模式下承重阻滑桩—边坡体系稳定性分析第68页
       ·水平荷载与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桩—边坡体系稳定性分析第68页
   ·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 基于强度折减技术的复杂边坡稳定性极限分析上限解法第70-87页
   ·极限分析上限方法第70-71页
   ·基于强度折减技术的一般土坡稳定性分析上限解法第71-75页
     ·概述第71页
     ·基本原理第71-74页
     ·算例验证第74页
     ·变动参数对比分析第74-75页
   ·考虑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效应的土坡稳定性上限解法第75-80页
     ·概述第75-76页
     ·土的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特性第76-77页
     ·考虑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效应的土坡稳定性上限解法第77-79页
     ·土的强度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第79-80页
   ·考虑孔隙水压力效应的土坡稳定性分析上限解法第80-84页
     ·概述第80-81页
     ·孔隙水压力效应的表达方法第81页
     ·考虑孔隙水压力效应的土坡稳定性分析上限解法第81-83页
     ·算例验证第83-84页
   ·考虑地震效应的土坡稳定性极限分析上限解法第84-86页
     ·概述第84页
     ·考虑拟静力地震荷载的土坡稳定性极限分析上限解法第84-85页
     ·算例验证第85-86页
     ·土坡稳定安全系数与地震加速度系数之间的依赖关系第86页
   ·小结第86-87页
第五章 基于强度折减技术的阻滑桩桩侧有效土压力极限分析上限方法第87-101页
   ·引言第87页
   ·土坡加固中阻滑桩桩侧有效土压力的上限解法第87-91页
     ·桩侧有效土压力分布模式第87-88页
     ·桩侧有效土压力上限解法第88-89页
     ·设桩后有效滑坡推力及相应的临界状态第89-90页
     ·算例分析第90-91页
   ·阻滑桩加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第91-94页
     ·阻滑桩最优桩位分析第91页
     ·阻滑桩加固后临界滑动面的变化第91-93页
     ·影响加固力的其它因素第93-94页
   ·土的强度的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对土坡中桩侧有效土压力的影响第94-96页
     ·理论分析与基本公式第94页
     ·算例验证第94-95页
     ·非均质性与各向异性对桩侧极限有效土压力的影响第95-96页
   ·土坡内孔隙水压力对桩侧有效土压力的影响第96-98页
     ·理论分析与基本公式第96-97页
     ·孔隙水压力对阻滑桩加固效应的影响第97-98页
   ·地震惯性荷载对阻滑桩桩侧有效土压力的影响第98-100页
     ·理论分析与基本公式第98-99页
     ·水平地震加速度系数对阻滑桩加固效应的影响第99-100页
   ·小结第100-101页
第六章 基于极限分析下限方法的阻滑桩锚固深度检算第101-117页
   ·引言第101-103页
   ·阻滑桩桩周地层侧向容许承载力分析第103-114页
     ·考虑斜坡效应与土的黏聚力效应的桩侧容许承载力第103-106页
       ·基本方法与数学列式第103-105页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第105-106页
     ·坡面超载对桩侧容许承载力的影响第106-109页
       ·基本方法与数学列式第106-108页
       ·土压力系数计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108-109页
     ·地震惯性荷载对桩侧容许承载力的影响第109-112页
       ·基本方法与数学列式第109-111页
       ·土压力系数计算及分析第111-112页
     ·关于阻滑桩桩周土体侧向容许承载力公式的讨论第112-114页
       ·考虑坡角对阻滑桩桩周土体侧向容许承载力及锚固深度的影响第112-113页
       ·土性参数及计算深度对阻滑桩桩周土体侧向容许承载力的影响第113页
       ·滑动面上下土层不同时桩周土体侧向容许承载力公式的修正第113-114页
   ·基于桩周地层强度控制论的阻滑桩锚固深度确定第114-115页
     ·悬臂桩简化法第114-115页
     ·刚性桩m法第115页
     ·弹性桩m法第115页
   ·小结第115-117页
第七章 阻滑桩工作性能的简化分析与设计方法第117-129页
   ·土坡加固中阻滑桩现有设计方法第117-124页
     ·侧向受荷桩分析方法第117-121页
       ·极限地基反力法(极限平衡法)第117页
       ·弹性地基反力法第117-119页
       ·p-y曲线法(弹塑性分析方法)第119-121页
       ·弹性理论法第121页
       ·有限单元法第121页
     ·土坡加固中阻滑桩工作性能分析第121-124页
       ·悬臂桩法第121-122页
       ·地基系数法中m法第122页
       ·基于塑性变形理论的阻滑桩设计方法第122-123页
       ·其它设计方法第123-124页
   ·基于桩侧有效土压力的阻滑桩基简化设计方法第124-126页
     ·基本原理第124-125页
     ·设计步骤第125-126页
   ·实例分析第126-128页
   ·小结第128-129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29-132页
   ·结论第129-130页
   ·展望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负责与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40-142页
论文创新点摘要第142-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行政信赖保护原则
下一篇:人体器官移植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