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第一章 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17-39页 |
第一节 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的准备阶段(1917-1925) | 第18-24页 |
第二节 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925-1945-1949) | 第24-35页 |
第三节 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的深化(1949-1986) | 第35-39页 |
第二章 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的“形而上”原理 | 第39-65页 |
第一节 理论渊源 | 第40-45页 |
一、西方哲学的借鉴 | 第40-43页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哲学基础 | 第45-60页 |
一、道、气、象、和 | 第46-57页 |
二、时空意识:《周易》的时空观与爱因斯坦“四维空间”论的融合 | 第57-60页 |
第三节 方法论特色 | 第60-65页 |
一、跨文化的大视野 | 第60-61页 |
二、中西古今融会贯通 | 第61-65页 |
第三章 宗白华艺术学思想体系的构建 | 第65-103页 |
第一节 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65-70页 |
一、艺术学研究的对象 | 第65-67页 |
二、艺术学研究的方法 | 第67-70页 |
第二节 艺术创造论 | 第70-86页 |
一、艺术创造的过程:艺术生命化和生命艺术化的互动 | 第70-73页 |
二、艺术创造的核心:意境的创构 | 第73-80页 |
三、艺术创造的动机:表现动机和形式动机 | 第80-82页 |
四、艺术创造的主体:天才艺术家 | 第82-86页 |
第三节 艺术欣赏论 | 第86-92页 |
一、艺术欣赏也是创造意境 | 第86-87页 |
二、欣赏艺术家的风格 | 第87-92页 |
第四节 艺术形式论 | 第92-98页 |
一、艺术形式的内涵 | 第92-95页 |
二、艺术形式的特点 | 第95-97页 |
三、艺术形式的作用 | 第97-98页 |
第五节 艺术价值论 | 第98-103页 |
一、价值与艺术价值 | 第99页 |
二、艺术的“价值结构” | 第99-103页 |
第四章 各艺术门类的研究 | 第103-140页 |
第一节 诗论 | 第104-109页 |
一、诗为生命的表达 | 第104-106页 |
二、注重哲理和形式 | 第106-108页 |
三、诗人人格、精神生活的涵养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画论 | 第109-119页 |
一、中西画法的比较 | 第109-113页 |
二、气韵生动 | 第113-115页 |
三、中国画的空间美 | 第115-117页 |
四、面貌画的独特性 | 第117-119页 |
第三节 书论 | 第119-124页 |
一、中国书法直接表达生命 | 第119-120页 |
二、中国书法的艺术美 | 第120-122页 |
三、中国书法表达最高意境和情操 | 第122-124页 |
第四节 乐论 | 第124-130页 |
一、音乐是生命意境的表达 | 第124-126页 |
二、儒道不同的乐境 | 第126-128页 |
三、音乐的作用 | 第128-130页 |
第五节 建筑论 | 第130-135页 |
一、建筑是生命的表现 | 第131页 |
二、建筑的空间特点 | 第131-132页 |
三、中国建筑独特的美 | 第132-135页 |
第六节 戏剧论 | 第135-140页 |
一、戏剧是行动的艺术 | 第135-136页 |
二、中国戏曲的“唱腔”和“务头” | 第136-138页 |
三、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 | 第138-140页 |
结语 | 第140-146页 |
注释 | 第146-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