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4-19页 |
·选题依据 | 第14-15页 |
·国内外立法与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论文的内容结构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电子签名与认证中的法律问题 | 第19-57页 |
·电子签名中的法律问题 | 第19-27页 |
·电子签名的产生 | 第19-20页 |
·电子签名的立法模式 | 第20-22页 |
·电子签名的最低法律要求及归属推定 | 第22-23页 |
·电子签名的适用范围 | 第23-25页 |
·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 第25-27页 |
·电子签名认证中的法律问题 | 第27-51页 |
·电子签名认证的分类与作用 | 第27-31页 |
·电子签名认证的法律关系 | 第31-36页 |
·电子签名认证机构 | 第36-46页 |
·认证机构的数字证书 | 第46-51页 |
·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的技术基础 | 第51-57页 |
·秘密密钥加密技术 | 第51-52页 |
·公开密钥加密技术 | 第52-53页 |
·数字签名 | 第53-54页 |
·PKI服务 | 第54-57页 |
3. 国际社会电子签名与认证立法研究与比较 | 第57-67页 |
·美国电子签名立法 | 第57-60页 |
·美国的《全球电子商务纲要》 | 第57-58页 |
·美国电子商务法的基本法律原则 | 第58页 |
·美国各州发展的四种立法模式 | 第58-60页 |
·欧盟的《欧盟电子签名统一框架指令》 | 第60-63页 |
·联合国《电子签名示范法》 | 第63-65页 |
·新加坡电子签名法 | 第65-67页 |
4. 对我国电子签名与认证立法与实施的分析、建议 | 第67-76页 |
·我国电子签名与认证立法产生背景 | 第67页 |
·对我国《电子签名法》基本原则的分析及贯彻实施建议 | 第67-71页 |
·对《电子签名法》的“功能等同原则”的分析及实施建议 | 第67-70页 |
·对《电子签名法》的“技术中立原则”的分析及实施建议 | 第70-71页 |
·对我国《电子签名法》法条分析及完善建议 | 第71-76页 |
·立法目的分析与建议 | 第72页 |
·对“数据电文发送和接收时间和系统”规定的分析和建议 | 第72-73页 |
·关于电子签名认证服务的暂停或终止程序规定的分析和建议 | 第73-74页 |
·对伪造、冒用、盗用他人电子签名定义的分析和建议 | 第74页 |
·关于电子签名人含义解释的分析和建立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