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地域探索
| 1 绪论 | 第1-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 ·城市特色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 ·城市特色问题的普遍性 | 第8-9页 |
| ·城市特色问题的严重性 | 第9-10页 |
| ·城市特色问题研究的紧迫性 | 第10-11页 |
| ·相关研究与探索 | 第11-12页 |
| ·关于城市特色问题的研究 | 第11-12页 |
| ·本论文研究视角 | 第12页 |
| ·相关概念廓清 | 第12-14页 |
| ·地域与本土 | 第12-13页 |
| ·城市与城镇 | 第13-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4-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2 城市特色的地域性及现实困境 | 第17-35页 |
| ·城市特色及其特征 | 第17-22页 |
| ·广义与狭义的城市特色 | 第17-18页 |
| ·整体性与相对性—城市特色的主要特征 | 第18-20页 |
| ·“老”与“新”——从历时性看城市特色的构成 | 第20-22页 |
| ·城市特色的地域性 | 第22-26页 |
| ·地域性的形成 | 第22-23页 |
| ·城市特色的主要来源——地域差别 | 第23-24页 |
| ·城市特色的地域性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 ·城市特色的现实困境 | 第26-34页 |
| ·混乱与趋同 | 第26-27页 |
| ·“老”特色的危机 | 第27-30页 |
| ·“新”特色的困境 | 第30-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3 城市特色问题分析 | 第35-45页 |
| ·城市特色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35-37页 |
| ·地域的突破 | 第35页 |
| ·全球化 | 第35-37页 |
| ·我国城市特色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动因 | 第37-40页 |
| ·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 第37-38页 |
| ·观念及认识水平的限制 | 第38-39页 |
| ·制度的缺陷 | 第39-40页 |
| ·城市特色问题的内部矛盾分析 | 第40-44页 |
| ·本土与现代的对立 | 第40-42页 |
| ·本土与现代的统一 | 第42-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4 化之道——城市特色的设计理念探索 | 第45-59页 |
| ·地域主义设计思想的启示 | 第45-47页 |
| ·地域主义与批判的地域主义 | 第45-46页 |
| ·场所理论 | 第46-47页 |
| ·老特色的再生——基于本土文化的保护研究 | 第47-52页 |
| ·整体保护与历史延续 | 第47-48页 |
| ·功能置换与再利用 | 第48-50页 |
| ·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第50-52页 |
| ·新特色的创造——基于地域的应答式设计理念 | 第52-58页 |
| ·地域性影响因素的嬗变 | 第52-53页 |
| ·对地域性因素的应答 | 第53-57页 |
| ·对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应答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5 化之法——城市特色的设计手法探索 | 第59-71页 |
| ·本土的现代化 | 第59-64页 |
| ·直接 | 第59-61页 |
| ·交织 | 第61-63页 |
| ·异物 | 第63-64页 |
| ·现代的本土化 | 第64-69页 |
| ·变异 | 第64-66页 |
| ·象征 | 第66-69页 |
| ·小结 | 第69-71页 |
| 6 案例研究 | 第71-76页 |
| ·渭南文昌园项目简介 | 第71-73页 |
| ·渭南市的整体发展格局 | 第71页 |
| ·民生路区域开发策划 | 第71-72页 |
| ·文昌园规划设计 | 第72-73页 |
| ·设计理念方法的运用 | 第73-76页 |
| ·设计理念 | 第73-75页 |
| ·设计手法的应用 | 第75-76页 |
| 7 结语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图表目录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