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双生病毒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 第15-39页 |
1 双生病毒的危害 | 第15-18页 |
1.1 双生病毒的危害日益严重 | 第15-16页 |
1.2 导致双生病毒危害日益加重的原因 | 第16-18页 |
2 双生病毒的分类命名及其基因组特征 | 第18-24页 |
2.1 双生病毒属的分类及其基因组特征 | 第18-22页 |
2.2 双生病毒种的分类及其命名 | 第22-23页 |
2.3 双生病毒种下分类及其命名 | 第23-24页 |
3 伴随双生病毒的亚病毒因子(subviral agents) | 第24-29页 |
3.1 伴随双生病毒的亚病毒因子种类 | 第24-27页 |
3.2 伴随双生病毒的亚病毒因子的复制 | 第27页 |
3.3 伴随双生病毒的亚病毒因子的功能 | 第27-28页 |
3.4 DNAβ的多样性 | 第28-29页 |
4 双生病毒的增殖和致病机理 | 第29-34页 |
4.1 双生病毒的复制 | 第30-31页 |
4.2 双生病毒的转录 | 第31页 |
4.3 双生病毒在寄主植物体内的移动 | 第31-33页 |
4.4 双生病毒的复制和转录对寄主植物的依赖性 | 第33页 |
4.5 双生病毒的致病机理 | 第33-34页 |
5 双生病毒基因组的变异 | 第34-37页 |
5.1 突变 | 第34-35页 |
5.2 假重组(pseudo-recombination) | 第35页 |
5.3 重组 | 第35-37页 |
6 双生病毒的进化 | 第37-38页 |
7 立题意义 | 第38-3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9-50页 |
1 材料 | 第39页 |
1.1 毒源 | 第39页 |
1.2 菌株和质粒 | 第39页 |
1.3 植物材料 | 第39页 |
1.4 常用生化试剂及仪器 | 第39页 |
1.5 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 第39页 |
2 方法 | 第39-50页 |
2.1 植物总 DNA提取(CTAB法) | 第39-40页 |
2.2 总 DNA的少量纯化 | 第40-41页 |
2.3 PCR反应 | 第41-42页 |
2.4 PCR产物的纯化 | 第42页 |
2.5 DNA克隆技术 | 第42-44页 |
2.6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4-45页 |
2.7 侵染性克隆的转化 | 第45页 |
2.8 农杆菌接种 | 第45-46页 |
2.9 Southern印迹分析 | 第46-48页 |
2.10 核苷酸序列测定 | 第48页 |
2.11 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48-50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50-110页 |
第一节 广西省粉虱传双生病毒的快速检测 | 第50-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1.1 毒源 | 第50-51页 |
1.2 植物总 DNA提取和少量纯化 | 第51页 |
1.3 PCR扩增 | 第51页 |
1.4 PCR产物的纯化 | 第51页 |
1.5 序列分析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第二节 侵染番茄的双生病毒的分子鉴定 | 第54-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1.1 毒源 | 第54页 |
1.2 植物总 DNA提取和少量纯化 | 第54-55页 |
1.3 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 | 第55页 |
1.4 序列分析 | 第55-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9页 |
2.1 病毒基因组 DNA-A的结构 | 第57-60页 |
2.2 DNA-A与其它双生病毒的相似性比较及进化分析 | 第60-65页 |
2.3 与病毒伴随的卫星 DNA分子的鉴定及结构特征 | 第65-69页 |
2.4 田间番茄样本复合侵染的检测 | 第69页 |
3 讨论 | 第69-72页 |
第三节 广西番茄曲叶病毒的致病性测定 | 第72-8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2-75页 |
1.1 病毒分离物和 DNA抽提 | 第72页 |
1.2 侵染性克隆的构建 | 第72-74页 |
1.3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接种 | 第74-75页 |
1.4 接种植物 DNA-A和 DNAβ的Southern印迹分析 | 第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78页 |
2.1 GX-1 DNA-A的致病性及寄主范围测定 | 第75页 |
2.2 GX-1与其伴随的DNAβ分子的互作 | 第75-78页 |
3 讨论 | 第78-80页 |
第四节 侵染广西烟草的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及其伴随的卫星 DNA分子的基因组特征 | 第80-8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0-82页 |
1.1 毒源 | 第80页 |
1.2 DNA提取 | 第80页 |
1.3 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 | 第80-81页 |
1.4 序列分析 | 第81-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87页 |
2.1 病毒分离物 G102基因组 DNA-A结构 | 第82-83页 |
2.2 G102 DNA-A与其它双生病毒的同源性比较 | 第83-84页 |
2.3 与病毒伴随的DNAβ分子结构及与其它己报道 DNAβ的同源性比较 | 第84-87页 |
3 讨论 | 第87-88页 |
第五节 侵染番木瓜的双生病毒的分子鉴定 | 第88-9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8-90页 |
1.1 毒源 | 第88页 |
1.2 植物总 DNA提取和少量纯化 | 第88页 |
1.3 DNA-A全长基因组的克隆和序列测定 | 第88页 |
1.4 DNAβ全长基因组的克隆和序列测定 | 第88-89页 |
1.5 序列分析 | 第89-9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95页 |
2.1 病毒基因组 DNA-A的结构 | 第90-91页 |
2.2 病毒基因组 DNA-A与其它双生病毒的比较及分子进化分析 | 第91-93页 |
2.3 卫星 DNA分子的检测及结构特征 | 第93-95页 |
3 讨论 | 第95-97页 |
第六节 侵染一品红的双生病毒的分子鉴定 | 第97-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7-99页 |
1.1 毒源 | 第97页 |
1.2 植物总 DNA的提取及病毒 DNA-A全长基因组的克隆和序列测定 | 第97-98页 |
1.3 序列分析 | 第98-9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3页 |
2.1 G35分离物的DNA-A基因组结构及序列分析 | 第99-100页 |
2.2 G35 DNA-A全长基因组分子进化分析 | 第100-101页 |
2.3 病毒间的复合侵染 | 第101-103页 |
3 讨论 | 第103-104页 |
第七节 侵染苦苣菜的双生病毒的分子鉴定 | 第104-11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6页 |
1.1 毒源 | 第104页 |
1.2 植物总 DNA提取 | 第104页 |
1.3 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 第104页 |
1.4 序列分析 | 第104-10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08页 |
2.1 G129 DNA-A基因组结构 | 第106页 |
2.2 G129 DNA-A与其它双生病毒的比较及分子进化分析 | 第106-108页 |
3 讨论 | 第108-110页 |
全文小结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2页 |
附录 A:病毒缩写与中英文对照 | 第122-124页 |
附录 B:常用化学试剂、分子生物学试剂及仪器 | 第124-125页 |
附录 C: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 | 第125-129页 |
附录 D: EMBL登录基因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