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第12-25页 |
| ·颗粒物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2-13页 |
| ·土壤风沙尘是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 第13-14页 |
| ·土壤风沙尘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 ·土壤风沙尘概念 | 第14-15页 |
| ·土壤风沙尘组分分析 | 第15页 |
| ·粒径范围 | 第15页 |
| ·土壤风沙尘采样范围、采样深度和采样时间 | 第15-16页 |
| ·土壤风沙尘区域性特征及其变化 | 第16-17页 |
| ·标识元素的选择方法 | 第17页 |
| ·不同粒径风沙尘成分谱的比较 | 第17-18页 |
| ·影响风沙尘成分谱因素的研究 | 第18-19页 |
| ·成分谱数据库的建立 | 第19页 |
| ·本论文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数据来源 | 第20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25页 |
| 第二章 土壤背景值研究 | 第25-39页 |
| ·研究概述 | 第25-27页 |
| ·土壤背景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0页 |
| ·母质和母岩的继承性影响 | 第27页 |
| ·气温、雨量是影响土壤化学组成的重要因素 | 第27页 |
| ·元素性质及化学行为是土壤中元素分散富集的主要因素 | 第27-28页 |
| ·大气循环可能是土壤富集易挥发元素的重要原因 | 第28页 |
|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背景值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土壤类型对土壤背景值的影响 | 第29页 |
| ·地貌类型对土壤背景值的影响 | 第29页 |
| ·时间因素对土壤背景值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土壤机械组成对土壤背景值的影响 | 第30页 |
| ·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元素共生组合关系 | 第30-31页 |
| ·土壤背景值样本聚类分析 | 第3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土壤风沙尘采样研究 | 第39-51页 |
| ·确定采样点数量 | 第40-42页 |
| ·采样时间安排 | 第42-43页 |
| ·采样位置和深度 | 第43-46页 |
| ·采样记录卡 | 第46-47页 |
| ·取样方法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城市土壤风沙尘元素分布类型研究 | 第51-63页 |
| ·分布类型检验的必要性 | 第51-52页 |
| ·检验方法介绍 | 第52-54页 |
| ·风沙尘成分谱各组分分布类型的检验 | 第54-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土壤风沙尘组分含量异常值的剔除 | 第63-81页 |
| ·异常值的概念 | 第63页 |
| ·风沙尘成分谱数据异常值剔除的必要性 | 第63-64页 |
| ·异常值的判断 | 第64-72页 |
| ·正态分布样本的异常值检验方法 | 第65-71页 |
| ·异常值检验的非参数方法 | 第71-72页 |
| ·各种异常值的剔除方法的比较实例 | 第72-73页 |
| ·应用格鲁布斯法来判断土壤风沙尘异常值 | 第73-77页 |
| ·异常值的处理 | 第77-79页 |
| ·直接剔除显著异常值 | 第77-78页 |
| ·用中位值来代替稍有异常的数据的平均值 | 第78-79页 |
| ·替代显著异常值 | 第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 第六章 土壤风沙尘成分谱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1-98页 |
| ·应用地质累积指数分析土壤风沙尘成分谱的影响因素 | 第81-87页 |
| ·地质累积指数介绍 | 第81-83页 |
| ·地质累积指数结果 | 第83-86页 |
| ·地质累积指数小结 | 第86-87页 |
| ·应用富集因子分析土壤风沙尘成分谱的影响因素 | 第87-91页 |
| ·富集因子介绍 | 第87-88页 |
| ·富集因子结果 | 第88-91页 |
| ·富集因子小结 | 第91页 |
| ·应用污染负荷法分析土壤风沙尘成分谱的影响因素 | 第91-95页 |
| ·污染负荷指数法介绍 | 第91-92页 |
| ·污染负荷指数结果 | 第92-94页 |
| ·污染负荷指数小结 | 第94-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 第七章 土壤风沙尘成分谱比较研究 | 第98-128页 |
| ·分析方法介绍 | 第98-101页 |
| ·浓度图 | 第98页 |
| ·分歧系数(发散系数)(Coefficient Divergence,CD) | 第98-99页 |
| ·相关分析 | 第99-100页 |
| ·聚类分析 | 第100-101页 |
| ·浓度对数图和分歧系数法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3页 |
| ·同一城市不同粒径土壤风沙尘成分谱的比较 | 第101-104页 |
| ·不同城市细颗粒土壤风沙尘成分谱的比较 | 第104-108页 |
| ·不同城市粗颗粒土壤风沙尘成分谱的比较 | 第108-112页 |
| ·浓度对数图和分歧系数法结论 | 第112-113页 |
| ·相关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113-118页 |
| ·聚类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118-1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6-128页 |
| 第八章 土壤风沙尘数学模型及验证 | 第128-161页 |
| ·土壤风沙尘与土壤背景值比较研究 | 第128-137页 |
| ·分歧系数和相关分析法比较风沙尘成分谱和土壤背景值 | 第128-130页 |
| ·相关分析法比较风沙尘元素含量和土壤背景值元素含量 | 第130-137页 |
| ·风沙尘元素数学模型构建 | 第137-159页 |
| ·模型建造步骤 | 第137-138页 |
| ·曲线拟合(非线性回归) | 第138-147页 |
| ·风沙尘元素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 | 第147-152页 |
| ·模型拟合优度分析 | 第152-153页 |
| ·模型验证 | 第153-1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9-161页 |
| 第九章 基于GIS的土壤风沙尘数据库的建立 | 第161-175页 |
| ·数据库建立的需求分析和应用说明 | 第161页 |
| ·系统开发平台及工具 | 第161-162页 |
| ·建立空间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思路 | 第162-163页 |
| ·整合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 | 第163-164页 |
| ·系统启动和用户管理 | 第164-167页 |
| ·功能模块设计 | 第167-174页 |
| ·图层列表 | 第167页 |
| ·GIS地图窗口 | 第167页 |
| ·地图设置 | 第167页 |
| ·系统功能选项 | 第167-174页 |
| ·本数据库的特点 | 第1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4-175页 |
| 结论 | 第175-177页 |
| 个人主要简历 | 第177页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77-178页 |
| 致谢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