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说明 | 第7-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6页 |
1.1 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2.1 均苯四甲酸二酐的性质和用途 | 第16-17页 |
2.2 均苯四甲酸二酐的生产方法 | 第17-21页 |
2.2.1 2,4-二甲苯氯甲基化法 | 第17-18页 |
2.2.2 偏三甲苯烷基化法 | 第18页 |
2.2.3 偏三甲苯羰基化法 | 第18页 |
2.2.4 均四甲苯法 | 第18-21页 |
2.3 均四甲苯气相催化氧化的技术进展 | 第21-22页 |
2.3.1 催化剂 | 第21页 |
2.3.2 分离技术进展 | 第21-22页 |
2.4 均苯四甲酸二酐的收集技术进展 | 第22-28页 |
2.4.1 直接接触法收集 | 第22-23页 |
2.4.2 间接接触法收集 | 第23-25页 |
2.4.3 其他收集方法 | 第25-26页 |
2.4.4 粗酐精致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某厂均苯四甲酸二酐生产工艺 | 第28-41页 |
3.1 均酐生产工艺流程 | 第28-30页 |
3.1.1 氧化工段 | 第28-29页 |
3.1.2 水解工段 | 第29-30页 |
3.1.3 精制工段 | 第30页 |
3.2 均苯四甲酸二酐生产工艺物流 | 第30-32页 |
3.3 反应器 | 第32-39页 |
3.3.1 催化剂床层体积 | 第32-33页 |
3.3.2 反应器形式 | 第33页 |
3.3.3 反应器列管数 | 第33-34页 |
3.3.4 传热总系数的计算 | 第34-35页 |
3.3.5 平均传热温差的计算 | 第35-36页 |
3.3.6 传热面积的校核 | 第36页 |
3.3.7 床层压降 | 第36-38页 |
3.3.8 壳程压力降 | 第38-39页 |
3.4 主要操作参数与设备一览表 | 第39-40页 |
3.4.1 主要设备一览表 | 第39页 |
3.4.2 主要操作参数 | 第39-40页 |
3.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冷凝态法气相均配收集方法 | 第41-52页 |
4.1 前言 | 第41-42页 |
4.2 气相均苯四甲酸二酐冷凝态收集方法的提出 | 第42-44页 |
4.2.1 早期用到的冷剂模型 | 第42页 |
4.2.2 UCC的冷凝态技术 | 第42-43页 |
4.2.3 冷凝态操作的提出 | 第43-44页 |
4.3 冷凝态剂的选择 | 第44-47页 |
4.3.1 基本物性 | 第44-45页 |
4.3.2 冷凝态剂的安全性考察 | 第45-47页 |
4.4 凝华换热器的设计 | 第47-50页 |
4.4.1 喷嘴的选择 | 第48页 |
4.4.2 换热器的设计 | 第48-50页 |
4.5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收集工艺路线的设计及计算 | 第52-60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凝华换热器的参数设计 | 第52-53页 |
5.2.1 产品气入口温度 | 第52页 |
5.2.2 冷凝态剂入口温度 | 第52-53页 |
5.3 完整的冷凝态剂收集气相均苯四甲酐二配工艺流程设计及模拟计算 | 第53-59页 |
5.3.1 冷凝态法收集气相均苯四甲酸二酐工艺 | 第53-54页 |
5.3.2 凝华换热器的热量交换基本计算 | 第54-58页 |
5.3.3 完整的冷凝态法收集气相均苯四甲酸二酐工艺计算 | 第58-59页 |
5.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冷凝态法收集气相均苯四甲酸二酐工艺灵敏度分析 | 第60-68页 |
6.1 引言 | 第60-61页 |
6.2 冷凝态法收集气相均苯四甲酸二酐灵敏度分析 | 第61-67页 |
6.2.1 冷凝态法收集气相均苯四甲酸二酐灵敏度模型 | 第62-64页 |
6.2.2 冷凝态法灵敏度分析模拟计算 | 第64-67页 |
6.3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