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孔子研究初探
提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言 | 第8-29页 |
一、孔子和老子孰先孰后问题 | 第10-11页 |
二、孔子与六经的关系问题 | 第11-14页 |
三、冯友兰谈孔子的“天命”观 | 第14-20页 |
(一) 冯友兰谈孔子对“天命”的理解 | 第14-16页 |
(二) 冯友兰谈孔子的鬼神论 | 第16-18页 |
(三) 冯友兰谈天命鬼神观在孔子学说中的影响 | 第18-20页 |
四、冯友兰谈孔子的“礼” | 第20-25页 |
(一) 冯友兰谈孔子对“周礼”的继承 | 第21-22页 |
(二) 冯友兰谈孔子对“周礼”的损益 | 第22-25页 |
1. 对于民的重视 | 第22-23页 |
2. 对于礼的权变 | 第23页 |
3. 对于“正名”的理论 | 第23-25页 |
五、冯友兰谈孔子的“仁” | 第25-29页 |
(一) 仁为礼之本 | 第25-26页 |
(二) 仁的内涵 | 第26-29页 |
六、冯友兰谈孔子的方法论──中庸 | 第29-33页 |
(一) “中庸”是反辨证法的观点 | 第29-30页 |
(二) “中庸”是高明的方法 | 第30-33页 |
1. “中”和“庸”的本义 | 第30-31页 |
2. “时中” | 第31-32页 |
3. 致中和 | 第32-33页 |
七、冯友兰孔子研究的歧路 | 第33-37页 |
(一) 孔子的政治态度和他的阶级立场 | 第35页 |
(二) “克己复礼”是孔子反动的政治纲领 | 第35-36页 |
(三) “仁”是孔子伪善的道德原则 | 第36页 |
(四) 孔子的宗教的天命论和“实用主义”的鬼神论 | 第36-37页 |
八、形成冯友兰孔子思想研究反差的主要原因 | 第37-40页 |
(一) 外部环境因素 | 第37-39页 |
(二) 个人因素 | 第39-40页 |
九、冯友兰孔子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40-45页 |
(一) 中西互释 | 第41-42页 |
(二) 知人论世 | 第42页 |
(三) 写的哲学史 | 第42-43页 |
(四) 释古的态度 | 第43页 |
(五) 同情的了解 | 第43-44页 |
(六) 宋学方法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