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18页 |
第一章 技术创新视野下唐代的资源波动及农业生产变化 | 第18-50页 |
第一节 自然力所致资源波动及唐代社会变化 | 第18-26页 |
一、现代科学对唐代气候资源波动的复原研究 | 第19-21页 |
二、资源波动与唐代社会的变化 | 第21-23页 |
三、地质因素所致资源波动及其影响 | 第23-24页 |
四、唐代资源波动的历史学思考 | 第24-26页 |
第二节 人为所致资源波动与唐代社会变化 | 第26-41页 |
一、唐代森林的消耗方式、消耗强度及其影响 | 第27-33页 |
二、人口增长、分布引起的资源波动及农业生产的变化 | 第33-40页 |
三、资源波动的局地变化及其影响 | 第40-41页 |
第三节 从C_4类到C_3类作物:资源波动与唐代农业技术体系的方向变化 | 第41-50页 |
一、水土资源利用思想的变化与技术支持 | 第42-43页 |
二、作物品种、耕作制度与唐代水土资源匹配模式的确立 | 第43-48页 |
三、水土资源匹配模式的历史学思考 | 第48-50页 |
第二章 技术创新视野下唐代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变化 | 第50-99页 |
第一节 创新视野下唐代农业、工具制造业技术模式的确立 | 第50-64页 |
一、从农业技术群组看唐代农业生产技术模式的确立 | 第50-61页 |
二、技术创新与唐代工具制造业技术模式的确立 | 第61-64页 |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与唐代的行业繁荣 | 第64-79页 |
一、运输业的技术创新与唐代经济运转的新基础 | 第65-69页 |
二、技术器物创新、能源与唐代社会的发展 | 第69-71页 |
三、技术创新、技术分工与行业繁荣 | 第71-79页 |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以唐代山南道为中心的考察 | 第79-99页 |
一、地区繁荣与区域性主导产业确立 | 第79-90页 |
二、从技术构成看区域发展的运转结构——以山南西道为考察中心 | 第90-99页 |
第三章 技术创新视野下唐代制度的变化 | 第99-125页 |
第一节 唐代技术进步的既有制度空间 | 第99-106页 |
一、“不练行由,请给过所者”——唐代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空间 | 第100-103页 |
二、“纳资代役”——唐代劳动力时间支配的制度空间 | 第103-105页 |
三、“与众共之”——唐代发挥资源效益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空间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促进技术良性发展的秩序系统与法律保障 | 第106-111页 |
一、行滥:产品质量与技术滥用的社会问题 | 第106-108页 |
二、求利:唐政府追求市场公正的努力 | 第108-109页 |
三、食禄之家不得与下民争利:唐政府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努力 | 第109-111页 |
第三节 唐代的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 | 第111-125页 |
一、不仕则农:技术进步与土地制度变迁 | 第112-115页 |
二、开物成务:技术进步与行政制度变迁 | 第115-121页 |
三、便时利物:唐代技术、制度与社会的耦合 | 第121-125页 |
全文结语:“足为世法”——唐代的遗产 | 第125-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