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 绪论 | 第1-17页 |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 二、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最新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 三、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 第15-17页 |
| 第一章国内外文化变迁理论概述 | 第17-26页 |
| 第一节国外文化变迁理论 | 第17-18页 |
| 第二节国内文化变迁理论 | 第18-20页 |
| 第三节本文拟采用的变迁理论 | 第20-26页 |
| 第二章布依族历史源流 | 第26-40页 |
| 第一节布依族族源与族称 | 第26-29页 |
| 第二节远古时期的布依族先民 | 第29-32页 |
|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布依族先民 | 第32-33页 |
| 第四节秦汉至宋朝时期的布依族先民 | 第33-35页 |
| 第五节元朝到明朝时期的布依族 | 第35-36页 |
| 第六节清朝时期的布依族 | 第36-37页 |
| 第七节近代以来的布依族 | 第37-40页 |
| 第三章布依族文化植根的环境和文化个性 | 第40-58页 |
| 第一节布依族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 | 第40-42页 |
| 第二节布依族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 | 第42-49页 |
| 第三节布依族文化个性 | 第49-58页 |
| 第四章布依族物质文化变迁 | 第58-92页 |
| 第一节绚丽多彩的服饰的变迁 | 第58-68页 |
| 一、传统服饰特点 | 第58-65页 |
| 二、服饰的变迁 | 第65-68页 |
| 第二节厚重的饮食习俗的变迁 | 第68-79页 |
| 一、布依族的饮食习俗 | 第68-77页 |
| 二、饮食的变迁 | 第77-79页 |
| 第三节体现农耕文化的建筑文化变迁 | 第79-86页 |
| 一、建筑的特点 | 第79-84页 |
| 二、居住的变迁 | 第84-86页 |
| 第四节交通与通讯方式的变迁 | 第86-92页 |
| 一、交通运输 | 第86-89页 |
| 二、邮电通讯 | 第89-92页 |
| 第五章社会传承和整合系统及其变迁 | 第92-124页 |
| 第一节社会聚合的组织纽带 | 第92-108页 |
| 一、民间传统的社会组织 | 第92-95页 |
| 二、官方委任的行政系统 | 第95-99页 |
| 三、民族区域自治 | 第99-103页 |
| 四、习惯法与乡规民约 | 第103-108页 |
| 第二节婚姻与家庭的嬗变 | 第108-124页 |
| 一、留传千古的婚恋习俗的变迁 | 第108-114页 |
| 二、婚姻的变迁 | 第114-119页 |
| 三、家庭的嬗变 | 第119-124页 |
| 第六章喜忧参半的民族教育 | 第124-138页 |
| 第一节布依族教育概述 | 第124-129页 |
| 第二节双语教育 | 第129-130页 |
| 第三节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影响 | 第130-134页 |
| 第四节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 | 第134-135页 |
| 第五节发展布依族教育的建议 | 第135-138页 |
| 第七章对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分析 | 第138-143页 |
| 第一节变迁的阶段 | 第138-139页 |
| 第二节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139-143页 |
| 第八章现代化进程中研究和发展布依族社会文化 | 第143-150页 |
| 第一节研究民族文化变迁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3-144页 |
| 第二节布依族文化现代化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 第144-146页 |
|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选择 | 第146-1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0-1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6-157页 |
| 作者声明 | 第157-158页 |
| 后记 | 第158-159页 |
| 附图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