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11页 |
| 绪论 | 第11-13页 |
| 第1章 中西方伦理学关于古代人性思想阐述 | 第13-32页 |
| ·中国伦理学关于古代人性思想的阐述 | 第13-21页 |
| ·性善说 | 第14-17页 |
| ·性恶说 | 第17-21页 |
| ·西方伦理学关于古代人性思想的阐述 | 第21-30页 |
| ·性善说 | 第22-27页 |
| ·性恶说 | 第27-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2章 中西方伦理学关于古代人性思想的比较与分析 | 第32-54页 |
| ·两者的相似之处 | 第32-47页 |
| ·唯心主义色彩 | 第32-36页 |
| ·身份等级的认同 | 第36-39页 |
| ·重义轻利的思想 | 第39-44页 |
| ·重视后天的培养——教育 | 第44-47页 |
| ·两者相异之处 | 第47-53页 |
| ·占主导地位的人性观的差异 | 第47-48页 |
| ·在人性培养道路上的差异 | 第48-50页 |
| ·在人与人的关系认识上的差异 | 第50-51页 |
| ·在人性认识基础上的差异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3章 中西方伦理学关于古代人性思想的比较分析对现代的启迪 | 第54-64页 |
|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对中西古代义利观进行改造,发挥其制衡作用 | 第54-56页 |
| ·挖掘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56-58页 |
| ·将中西方古代人性思想中的个人本位与家族本位相融合 | 第58-61页 |
| ·在以人性为核心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立 | 第61-64页 |
| 结语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 注释 | 第68-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