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6-11页 |
| ·课题背景、研究方法和选题意义 | 第6-11页 |
| ·课题背景 | 第6-8页 |
| ·研究方法 | 第8页 |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国际研究状况进展 | 第9-11页 |
| 第二章 中国古代传统织锦手工业的背景 | 第11-13页 |
| ·关于锦 | 第11页 |
| ·中国古代织机的操作原理及主要结构 | 第11-13页 |
| ·“送经”运动和“卷取”运动中用到的“送经”装置和“卷布” | 第12页 |
| ·“开口”运动中配置的“开口”装置 | 第12页 |
| ·“送纬”和“打纬”运动与“送纬”和“打纬”装置 | 第12-13页 |
| 第三章 南京云锦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13-27页 |
| ·关于南京云锦 | 第13页 |
| ·南京云锦的主要种类 | 第13-14页 |
| ·云锦织机的发展过程 | 第14-19页 |
| ·云锦织机的结构 | 第19-24页 |
| ·云锦织造的操作流程 | 第24-27页 |
| ·纹样设计 | 第24页 |
| ·造机 | 第24-25页 |
| ·原料准备 | 第25-26页 |
| ·织造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云锦织造的主要工艺及其设计原理 | 第27-50页 |
| ·挑花结本工艺 | 第27-38页 |
| ·挑花中的模数概念 | 第28-33页 |
| ·倒花与复制的概念 | 第33-38页 |
| ·妆花中的同花异色工艺 | 第38-40页 |
| ·妆花的艺术背景 | 第38-39页 |
| ·逐花异色的设计原理 | 第39-40页 |
| ·云锦织造技术的传承主要是依靠口诀 | 第40-47页 |
| ·云锦织机经丝装造中的掏经操作口诀 | 第41页 |
| ·云锦织机织造中的操作口诀 | 第41-42页 |
| ·云锦纹样创作的艺术规律和方法的口诀 | 第42-43页 |
| ·南京云锦创作题材的口诀 | 第43-46页 |
| ·南京云锦配色的口诀 | 第46-47页 |
| ·编接花本与结绳记事 | 第47-48页 |
| ·挑花过程中的结绳记事 | 第48页 |
| ·花本与织机的连接 | 第48页 |
| ·不同的类型的织物用不同的造机方法 | 第48-49页 |
| ·云锦织造时织工与拽花工的关系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0-53页 |
| ·南京云锦织机设计特点总结 | 第50-51页 |
| ·文化思想方面 | 第50-51页 |
| ·设计原理方面 | 第51页 |
| ·南京云锦织机的设计原理在今天看来依然鲜活 | 第51-52页 |
| ·把传统器具设计的原理以及文化思想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 | 第52-53页 |
| 致 谢 | 第53-54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