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区的特征及现实形态分析
声明 | 第1页 |
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10-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生态工业园产生的背景和科技基础 | 第12-26页 |
·生态工业园产生的可持续发展背景 | 第12-16页 |
·技术引发的自然危机 | 第12-13页 |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 第13-14页 |
·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 第14-16页 |
·生态工业园产生的科学基础 | 第16-21页 |
·生态学的概念 | 第16-17页 |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 第17-19页 |
·生态学给予工业的启示 | 第19-21页 |
·生态工业园产生的技术理论 | 第21-26页 |
·工业生态学的诞生 | 第21-22页 |
·工业生态学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关于工业代谢研究 | 第23-24页 |
·工业生态学的技术战略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生态工业园的概念 | 第26-35页 |
·生态工业园的相关概念 | 第26-28页 |
·生态园与工业园 | 第26-27页 |
·生态工业与工业生态 | 第27-28页 |
·生态工业园的现有概念 | 第28-32页 |
·生态工业园区概念的提出 | 第28-29页 |
·生态工业园区的现有概念种类 | 第29-32页 |
·从技术特征角度对生态工业园定义 | 第32-35页 |
·生态工业园定义的内涵 | 第32-33页 |
·“技术链”——生态工业园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从现实案例解读生态工业园的特征 | 第35-54页 |
·各国生态工业园的特征 | 第35-46页 |
·丹麦卡伦堡的特征 | 第35-39页 |
·美国生态工业园特征 | 第39-41页 |
·日本生态工业园的特征 | 第41-44页 |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特征 | 第44-46页 |
·生态工业园的一般特征 | 第46-49页 |
·生态工业园的技术特征 | 第49-54页 |
·“技术链”和“食物链” | 第50-51页 |
·生态工业园的“技术链”特征 | 第51-54页 |
第五章 生态工业园现实形态与建设发展 | 第54-69页 |
·生态工业园分类 | 第54-58页 |
·基于技术特征的分析 | 第58-62页 |
·高级形态的生态工业园 | 第58-59页 |
·中级形态的生态工业园 | 第59-61页 |
·初级形态的生态工业园 | 第61-62页 |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与发展 | 第62-69页 |
·“技术轨迹”形成是生态工业园建设的主要障碍 | 第63-64页 |
·用“技术回归”方法排除障碍 | 第64-66页 |
·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展望 | 第66-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历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