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第一章 道体的演化:从“道”到“无”、到“非有非无” | 第17-57页 |
一、从“道”本体到玄学“无”本体的确立 | 第17-39页 |
(一) “道”的本体意涵 | 第17-19页 |
(二) “圆道”观念的形成 | 第19-22页 |
(三) “无”与“道” | 第22-27页 |
(四) “道”本体到“无”本体的中介 | 第27-36页 |
(五) “无”本体的确立 | 第36-39页 |
二、从玄学之“无”到重玄学之“非有非无” | 第39-57页 |
(一) 玄学的主题及理论局限 | 第39-41页 |
(二) 玄学理论局限的挑战与重玄学的接续 | 第41-43页 |
(三) 重玄学的理论本质 | 第43-46页 |
(四) 重玄学产生的若干逻辑环节 | 第46-57页 |
第二章 道体的失落与重建 | 第57-73页 |
一、郭象对《庄子》道体的解构 | 第57-62页 |
二、成玄英对《庄子》道体的重建 | 第62-73页 |
第三章 “自然”义比较 | 第73-84页 |
一、庄子:自然乃道之自然 | 第73-75页 |
二、郭象:自然乃物之自然 | 第75-78页 |
三、成玄英:自然乃道、物之自然 | 第78-84页 |
第四章 “齐物”义比较 | 第84-99页 |
一、庄子:“以道观之,万物一齐” | 第84-89页 |
二、郭象:“理虽万殊而性同得” | 第89-93页 |
二、成玄英:“物无贵贱,道在则尊” | 第93-99页 |
第五章 “逍遥”义比较 | 第99-110页 |
一、庄子:“登假于道” | 第99-102页 |
二、郭象:“物冥其极” | 第102-105页 |
三、成玄英:“破兹迷执,则恒处道场” | 第105-110页 |
第六章 “命运”观比较 | 第110-122页 |
一、庄子:“吾安能弃南面王乐” | 第110-113页 |
二、郭象:“性不可加” | 第113-118页 |
三、成玄英:“向明背暗,舍滞求进” | 第118-122页 |
结语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