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33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 一、临床一般资料 | 第20-21页 |
| 二、临床诊断标准 | 第21-22页 |
| (一) 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 | 第21页 |
| (二) 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第21-22页 |
| 三、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 | 第22页 |
| (一) 选择标准 | 第22页 |
| (二)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 四、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 (一) 实验取材方法 | 第22页 |
| (二)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 (三)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 五、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 (一) HE染色方法 | 第23-24页 |
| (二) 免疫组化方法 | 第24-25页 |
| (三) 统计方法 | 第25-26页 |
| 结果 | 第26-33页 |
| 一、乳腺增生病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分布 | 第26-30页 |
| (一) 乳腺增生病患者一般病程分析 | 第26页 |
| (二) 乳腺增生病患者乳房疼痛情况分析 | 第26-27页 |
| (三) 乳腺增生病患者乳房肿块情况分析 | 第27页 |
| (四) 乳腺增生病患者辅助检查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 二、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及大体病理形态学分布情况 | 第30页 |
| 三、乳腺增生病患者MVD检测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 四、乳腺增生病患者VEGF、BFGF表达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3-69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33-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 一、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 (一) 实验动物 | 第34页 |
| (二) 实验器材 | 第34页 |
| (三)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 (四) 实验药品 | 第34-35页 |
| 二、实验方法 | 第35-38页 |
| (一) 造模方法 | 第35页 |
| (二) 分组及给药方法 | 第35页 |
| (三) 取材方法 | 第35页 |
| (四) 检测指标 | 第35-36页 |
| (五) HE染色方法 | 第36页 |
| (六) 免疫组化方法 | 第36-37页 |
| (七) 统计方法 | 第37-38页 |
| 结果 | 第38-42页 |
| 一、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 第38页 |
| 二、大鼠乳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 第38-39页 |
| 三、大鼠乳腺组织VEGF、BFGF的表达情况 | 第39-40页 |
| 四、大鼠乳腺组织MVD的表达情况 | 第40-42页 |
| 讨论 | 第42-69页 |
| 一、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与病理分型的关系 | 第42-47页 |
| (一)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第42-43页 |
| (二)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第43-44页 |
| (三) 乳腺增生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4-45页 |
| (四)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第45-46页 |
| (五) 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与病理分型的关系 | 第46-47页 |
| 二、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 第47-52页 |
| (一) 血管生成及其相关因子 | 第47-51页 |
| (二) 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 第51-52页 |
| 三、乳腺增生病病理分型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 第52-54页 |
| (一) 乳腺增生病与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概况 | 第52-53页 |
| (二) 乳腺增生病病理分型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 第53-54页 |
| 四、肝郁血瘀型乳腺非典型增生病证结合动物造模方法的探讨 | 第54-58页 |
| (一) 乳腺增生病疾病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 (二) 肝郁血瘀证候模型的建立 | 第56-58页 |
| 五、乳腺非典型增生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 第58-61页 |
| (一) 乳腺非典型增生病的认识 | 第58-60页 |
| (二) 乳腺非典型增生病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 第60-61页 |
| 六、乳复汤对肝郁血瘀型乳腺非典型增生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 第61-69页 |
| (一) 中医药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病的概况 | 第61-62页 |
| (二) 中药抗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 | 第62-63页 |
| (三) 乳复汤对乳腺非典型增生病的干预作用 | 第63-69页 |
| 结语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 附录 | 第79-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