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 第1-33页 |
·现状问题 | 第12-20页 |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 第12-14页 |
·水土流失与治理 | 第14-18页 |
·人居环境规划建设 | 第18-20页 |
·选题主旨 | 第20-23页 |
·学科发展意义 | 第20页 |
·乡土环境规划建设面对的挑战 | 第20-23页 |
·研究背景 | 第23-26页 |
·人居环境科学 | 第23-24页 |
·生态安全与景观生态学 | 第24-25页 |
·黄土高原人居环境研究 | 第25-26页 |
·框架设计 | 第26-30页 |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基本思路 | 第26-27页 |
·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关键问题 | 第29-30页 |
·基本范畴 | 第30-33页 |
·概念解释 | 第30-32页 |
·学科定位 | 第32-33页 |
2 景观格局分析程式与方法 | 第33-49页 |
·引言 | 第33页 |
·景观与人居环境 | 第33-37页 |
·对土地认知的理念 | 第34-36页 |
·生态主义的土地空间规划 | 第36页 |
·农业景观保护的兴起 | 第36-37页 |
·景观格局 | 第37-42页 |
·土地空间与景观格局 | 第37-40页 |
·景观格局的演进 | 第40-42页 |
·景观调查分析 | 第42-48页 |
·景观调查 | 第42-45页 |
·景观分析与表达 | 第45-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3 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的构成及其特征 | 第49-65页 |
·引言 | 第49页 |
·“小流域”与土地空间单元 | 第49-56页 |
·自然及水土保持特征 | 第49-52页 |
·地貌空间构成特征 | 第52-56页 |
·人居聚落分布特征 | 第56-57页 |
·典型聚落分布特征 | 第56-57页 |
·土地空间单元与人居、经济和行政单元 | 第57页 |
·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的建立 | 第57-64页 |
·小流域人居环境“土地空间单元” | 第58-59页 |
·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 | 第59-61页 |
·单元建立及其构成的三个系统 | 第61-63页 |
·单元建立对人居环境建设的意义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4 类型划分与单元理论研究模型 | 第65-83页 |
·引言 | 第65页 |
·划分原则与方法 | 第65-69页 |
·聚落类型划分 | 第69-73页 |
·聚落结构形态 | 第69-70页 |
·聚落功能 | 第70-71页 |
·景象空间 | 第71-72页 |
·聚落文化 | 第72-73页 |
·景观格局类型划分 | 第73-79页 |
·土地空间格局 | 第73-76页 |
·生态过程 | 第76-78页 |
·聚落分布 | 第78-79页 |
·农业布局 | 第79页 |
·单元模型建构 | 第79-82页 |
·山地末梢尽端式 | 第79-80页 |
·川道廊道穿越式 | 第80-81页 |
·台塬岛屿环绕式 | 第81-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5 单元安全评价准则及其理论框架 | 第83-92页 |
·引言 | 第83页 |
·安全模式的景观生态方法 | 第83-86页 |
·承载力 | 第83页 |
·极限环境阈值 | 第83-84页 |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 第84-86页 |
·景观恢复 | 第86页 |
·人居生态安全准则 | 第86-87页 |
·人居环境生态安全的三个准则 | 第86-87页 |
·单元三个系统的安全意义 | 第87页 |
·单元安全模式评价 | 第87-91页 |
·建构思路 | 第87-88页 |
·安全模式的四个层次 | 第88-89页 |
·安全模式的评价 | 第89-90页 |
·安全模式的评价指标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6 单元的安全模式 | 第92-112页 |
·引言 | 第92页 |
·黄土高原人居环境的生态安全 | 第92-98页 |
·生态安全 | 第92-95页 |
·安全和不安全 | 第95-97页 |
·土地利用与覆盖与生态安全 | 第97页 |
·黄土高原生态安全特征 | 第97-98页 |
·山地型单元的“尽端环抱生态先决型” | 第98-103页 |
·景观格局安全描述 | 第98-100页 |
·山地型安全模式 | 第100-102页 |
·安全模式评价体系建构 | 第102-103页 |
·川道型单元的“人居生态串珠交叉型” | 第103-107页 |
·景观格局的安全描述 | 第103-105页 |
·川道型安全模式 | 第105-106页 |
·安全模式评价体系建构 | 第106-107页 |
·台塬型单元的“人居生态岛状并列型” | 第107-111页 |
·景观格局的安全描述 | 第107-109页 |
·台塬型安全模式 | 第109-110页 |
·安全模式评价指标建构 | 第110-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7 人居生态安全的规划设计对策 | 第112-126页 |
·引言 | 第112页 |
·单元建构的规划设计理念 | 第112-113页 |
·人居生态土地空间单元的规划理念 | 第112-113页 |
·同一边界和系统重构的生态规划方法 | 第113页 |
·单元安全模式的规划设计原则 | 第113-118页 |
·自然系统自我恢复原则 | 第113-115页 |
·支持系统动态协同原则 | 第115-116页 |
·人居建设极限阈值原则 | 第116-118页 |
·景象文化保护持续原则 | 第118页 |
·安全模式下的规划设计实践 | 第118-123页 |
·山地型人居生态单元——一个村落的形态和规模安全性研究 | 第118-120页 |
·川道型人居生态单元——城市聚落的景观空间构成 | 第120-123页 |
·基于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的多维规划方法 | 第123-125页 |
·综合规划流程 | 第123-124页 |
·多学科融合的规划原则 | 第124-125页 |
·小结 | 第125-126页 |
8 典型案例剖析 | 第126-170页 |
·引言 | 第126-127页 |
·案例一 延安雷鼓川小流域——山地型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 | 第127-134页 |
·基本情况及现场调查 | 第127-129页 |
·雷鼓川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的构成分析 | 第129-133页 |
·景观格局分析 | 第133-134页 |
·案例二 延安南川河小流域——川道型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 | 第134-139页 |
·基本情况及现场调查 | 第134-135页 |
·南川河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的构成 | 第135-138页 |
·景观格局分析 | 第138-139页 |
·案例三 洛川凤栖塬——台塬型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 | 第139-147页 |
·基本情况及现场调查 | 第139-142页 |
·洛川凤栖塬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的构成 | 第142-145页 |
·分析和论证 | 第145-147页 |
·小结 | 第147-170页 |
9 结论与思考 | 第170-176页 |
·结论 | 第170-174页 |
·研究展望 | 第174页 |
·对景观和黄土高原的思考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2页 |
图表目录 | 第182-18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