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47页 |
第一章 人乳铁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3-36页 |
1 分布和含量 | 第13-14页 |
2 乳铁蛋白的分离及含量测定 | 第14-15页 |
·乳铁蛋白的分离 | 第14-15页 |
·乳铁蛋白的含量测定 | 第15页 |
3 乳铁蛋白的分子结构 | 第15-17页 |
4 乳铁蛋白的糖基化反应 | 第17页 |
5 乳铁蛋白的配基作用 | 第17-18页 |
6 乳铁蛋白受体 | 第18页 |
7 乳铁蛋白与转铁蛋白 | 第18页 |
8 生物学功能 | 第18-23页 |
·参与铁代谢 | 第18-19页 |
·广谱抗菌活性 | 第19-21页 |
·抗病毒活性 | 第21页 |
·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 第21-22页 |
·细胞繁殖中的作用 | 第22页 |
·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22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22页 |
·抗氧化活性 | 第22-23页 |
9 乳铁蛋白基因 | 第23页 |
10 重组人乳铁蛋白 | 第23页 |
11 人乳铁蛋白转基因研究 | 第23-26页 |
12 对重组人乳铁蛋白主要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分析 | 第26-27页 |
13 人乳铁蛋白转基因研究的展望 | 第27-29页 |
14 乳铁蛋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 第29-36页 |
第二章 家蚕/BmNPV表达系统研究进展 | 第36-47页 |
1 杆状病毒的生活循环 | 第36-37页 |
2 杆状病毒的基因及其功能 | 第37-38页 |
·编码多角体有关的蛋白质的基因 | 第37页 |
·编码病毒体结构蛋白基因 | 第37-38页 |
3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建立及其原理 | 第38-39页 |
4 杆状病毒载体表达系统的改进 | 第39-41页 |
·重组病毒筛选方法的改进 | 第39页 |
·提高病毒重组效率方面的改进 | 第39-40页 |
·杆状病毒转移载体的改进 | 第40-41页 |
5 杆状病毒载体表达系统的特点 | 第41-43页 |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优点 | 第41-42页 |
·家蚕/ Bm NPV系统相对于 Sf细胞/AcNPV系统的优势 | 第42页 |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存在的缺陷 | 第42-43页 |
6 BESV的表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 第43-47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47-114页 |
第一章 实验设计方案 | 第48-50页 |
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8页 |
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8页 |
3 实验流程图 | 第48-50页 |
第二章 人乳铁蛋白基因cDNA的克隆 | 第50-5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0-52页 |
·材料 | 第50页 |
·方法 | 第50-52页 |
2 结果 | 第52-53页 |
·RNA浓度测定 | 第52-53页 |
·hLf cDNA克隆 | 第53页 |
3 讨论 | 第53-56页 |
·RNA提取 | 第53-54页 |
·cDNA合成与克隆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家蚕杆状病毒重组转移载体的构建 | 第56-7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6-63页 |
·材料 | 第56-59页 |
·方法 | 第59-63页 |
2 结果 | 第63-68页 |
·重组转移载体pBacPAK-hLf的构建 | 第63-65页 |
·重组转移载体pBacPAK-hLf的鉴定 | 第65-66页 |
·hLf cDNA的DNA序列分析 | 第66-68页 |
3 讨论 | 第68-70页 |
第四章 重组家蚕杆状病毒的筛选和鉴定 | 第70-8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0-80页 |
·材料 | 第70-72页 |
·方法 | 第72-80页 |
2 结果 | 第80-83页 |
·病毒 Bm-BacPAK_6 DNA的线性化 | 第80-81页 |
·共转染及重组病毒的筛选 | 第81页 |
·重组病毒的鉴定 | 第81-82页 |
·重组病毒的滴度测定 | 第82-83页 |
3 讨论 | 第83-85页 |
第五章 rhLf在家蚕细胞、幼虫中的表达及纯化 | 第85-10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94页 |
·材料 | 第85-88页 |
·方法 | 第88-94页 |
2 结果 | 第94-103页 |
·hLf标准曲线绘制 | 第94页 |
·rhLf在家蚕细胞中的表达 | 第94-96页 |
·rhLf在家蚕幼虫中的表达 | 第96-98页 |
·质谱鉴定分析 | 第98-103页 |
3 讨论 | 第103-106页 |
第六章 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的rhLf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106-11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8页 |
·材料 | 第106页 |
·方法 | 第106-108页 |
2 结果 | 第108-111页 |
·rhLf的体外抑菌作用 | 第108-109页 |
·rjLf对 DSS诱导的结肠炎的预防作用 | 第109-111页 |
3 结论 | 第111-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