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37页 |
一、左翼“鲁迅传统”阐释的三种模式 | 第9-11页 |
二、周扬的“鲁迅传统”阐释 | 第11-15页 |
三、冯雪峰的“鲁迅传统”阐释 | 第15-19页 |
四、胡风的“鲁迅传统”阐释 | 第19-22页 |
五、胡风的“鲁迅传统”及其文艺理论的建构 | 第22-29页 |
六、胡风研究概况及本论文的问题意识、研究目标 | 第29-37页 |
第一章 走向鲁迅的胡风 | 第37-78页 |
第一节“我从田间来”:胡风的生平及心路历程 | 第37-51页 |
一、身世和求学 | 第37-40页 |
二、接受新文学和鲁迅影响 | 第40-48页 |
三、在日本 | 第48-51页 |
第二节“左联”风波中的相识相知 | 第51-61页 |
一、相遇与相知 | 第51-58页 |
二、理解与配合 | 第58-61页 |
第三节“两个口号”论争:站在同一战壕 | 第61-78页 |
一、“左联”的解散 | 第61-64页 |
二、“两个口号”论争 | 第64-72页 |
三、为胡风辩护 | 第72-78页 |
第二章 胡风对“鲁迅传统”的阐释及其文艺思想的形成 | 第78-162页 |
第一节 胡风对鲁迅精神的阐释和捍卫 | 第78-94页 |
一、鲁迅生前胡风对其思想的阐释和捍卫 | 第78-88页 |
二、鲁迅身后胡风对其精神传统的阐释 | 第88-94页 |
第二节 胡风阐释的“鲁迅传统”和“五四传统” | 第94-108页 |
第三节 胡风对“鲁迅传统”的阐释和胡风文艺理论建构的关联 | 第108-129页 |
一、“主观战斗精神”与鲁迅的“主观主义” | 第109-119页 |
二、“精神奴役的创伤”与“国民性批判” | 第119-129页 |
第四节 文学实践中的传承:以《七月》为中心 | 第129-162页 |
一、创办《七月》杂志 | 第129-136页 |
二、培养文坛的闯将:以路翎为例 | 第136-162页 |
第三章 鲁迅与胡风精神契合的传统思想渊源 | 第162-214页 |
第一节“个人”、“精神界战士”、“主观战斗精神”核心思想背后的“传统” | 第162-199页 |
一、“个人”、“主观”与“精神”:鲁迅思想中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资源 | 第168-173页 |
二、内向超越:中国传统士大夫“儒道互补”思想形成 | 第173-181页 |
三、鲁迅精神与儒学传统 | 第181-199页 |
第二节“传统”的现代转换及其价值 | 第199-214页 |
一、主观战斗精神与“天人合一” | 第201-208页 |
二、胡风与鲁迅的相遇:以传统为契机 | 第208-214页 |
结语 | 第214-216页 |
参考文献 | 第216-2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23-2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科研项目 | 第224-225页 |
后记 | 第225-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