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 1 住宅区景观水污染治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1. 1. 1 住宅区景观水污染治理技术现状 | 第10-11页 |
1. 1. 2 住宅区景观水污染治理发展方向 | 第11-12页 |
1. 2 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应用与发展 | 第12-13页 |
1. 2. 1 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种类 | 第12-13页 |
1. 2. 2 SBR反应器的发展 | 第13页 |
1. 3 高效复合菌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 3. 1 高效复合菌概念 | 第13-14页 |
1. 3. 2 高效复合菌投加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1. 3. 3 高效复合菌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 4 存在问题与努力的方向 | 第16-17页 |
1. 5 本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第19-26页 |
2. 1 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 1. 1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机理 | 第19-20页 |
2. 1. 2 污水生物脱氮机理 | 第20-21页 |
2. 1. 3 污水生物除磷机理 | 第21页 |
2. 2 高效复合菌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 3 SBR反应器基本原理 | 第22-24页 |
2. 3. 1 活性污泥 | 第22-23页 |
2. 3. 2 SBR反应器工作原理 | 第23-24页 |
2. 4 基质降解动力学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26-35页 |
3. 1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3. 1. 1 高效复合菌、活性污泥、污水 | 第26-27页 |
3. 1. 2 化学试剂 | 第27-28页 |
3. 1. 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8页 |
3. 2 监测分析方法 | 第28页 |
3. 3 投菌法治理住宅区景观水污染实验 | 第28-30页 |
3. 3. 1 供养与厌氧实验 | 第29页 |
3. 3. 2 正交实验 | 第29-30页 |
3. 4 高效复合菌-SBR治理住宅区景观水污染实验 | 第30-35页 |
3. 4. 1 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实验 | 第30-32页 |
3. 4. 2 SBR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 | 第32-35页 |
第四章 投菌法治理住宅区景观水污染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6页 |
4. 1 供氧与厌氧对高效复合菌降解景观污染水体中污染物效果的影响 | 第35-40页 |
4. 1. 1 供氧与厌氧对降解COD效果的影响 | 第35-37页 |
4. 1. 2 供氧与厌氧对脱除氨氮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4. 1. 3 供氧与厌氧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38-40页 |
4. 2 好氧条件下EM投加量对降解污染物的影响 | 第40-43页 |
4. 2. 1 投加量对降解COD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4. 2. 2 投加量对脱除氨氮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4. 2. 3 投加量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4. 3 投加EM降解COD的综合因素分析 | 第43-45页 |
4. 4 实验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高效复合菌-SBR治理住宅区景观水污染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73页 |
5. 1 EM引种污泥SBR反应器的启动 | 第46-54页 |
5. 1. 1 EM引种污泥的性状的启动 | 第46-48页 |
5. 1. 2 EM引种污泥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 第48-54页 |
5. 2 EM污泥SBR反应器的启动 | 第54-62页 |
5. 2. 1 EM污泥的性状 | 第54-56页 |
5. 2. 2 EM污泥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 第56-62页 |
5. 3 EM污泥和EM引种污泥反应器运行结果比较 | 第62-69页 |
5. 3. 1 污泥的性状比较 | 第62-64页 |
5. 3. 2 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比较 | 第64-69页 |
5. 4 基质降解动力学 | 第69-71页 |
5. 4. 1 EM引种污泥SBR降解COD的动力学测定 | 第69-70页 |
5. 4. 2 EM引种污泥SBR降解基质动力学 | 第70-71页 |
5. 5 实验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5页 |
6. 1 结论 | 第73-74页 |
6. 2 建议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