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前言 | 第10-11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后激活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的释义 | 第11-12页 |
| ·后激活增强效应的生理学解释 | 第12页 |
| ·后激活增强效应在实验室中的研究 | 第12-14页 |
| ·诱发后激活增强效应出现的特点 | 第12-13页 |
| ·后激活增强效应对补偿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的作用 | 第13页 |
| ·后激活增强效应与疲劳的关系 | 第13页 |
| ·后激活增强效应在耐力性运动中的作用 | 第13-14页 |
| ·后激活增强效应在力量和速度性运动中的作用 | 第14页 |
| ·后激活增强效应在运动实践中的研究 | 第14-19页 |
| ·后激活增强效应与颈后蹲的负荷选择 | 第14-16页 |
| ·后激活增强效应对短距离冲刺跑成绩影响的研究情况 | 第16页 |
| ·后激活增强效应的延迟性规律 | 第16-17页 |
| ·不同训练经历的受试者对后激活增强效应的反应 | 第17页 |
| ·未发现后激活增强效应的研究 | 第17-19页 |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9-28页 |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8页 |
| ·实验法 | 第19-26页 |
| ·助跑双脚预蹲纵跳摸高技术 | 第26-27页 |
| ·实验控制 | 第27-28页 |
| ·预实验 | 第28页 |
|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 4.分析与讨论 | 第28-45页 |
| ·不同“负荷-蹲角”组合形式颈后蹲练习的后激活增强效应对预蹲纵跳摸高成绩影响效果的分析(效果分析) | 第29-37页 |
| ·不同负荷、蹲角、间歇时间分别对预蹲纵跳摸高成绩影响的分析(各影响因素总分析) | 第37-40页 |
| ·不同负荷颈后躍练习对预跨纵跳摸高成绩影响的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 ·不同躍角颈后躍练习对预躍纵跳摸高成绩影响的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 ·不同躍角颈后跨练习对预轉纵跳摸高成绩影响的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 ·在每一“负荷-蹲角”分组中,不同间歇时间对于预蹲纵跳摸高成绩影响的分析(各蹲角分析) | 第40-45页 |
| ·85%1RM-90°组合中不同间歇时间对于预蹲纵跳摸高成绩影响的数据分析 | 第40-41页 |
| ·90%1RM-90°组合中不同间歇时间对于预蹲纵跳摸高成绩影响的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 ·90%1RM-120°组合中不同间歇时间对于预蹲纵跳摸高成绩影响的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 ·95%1RM-90°组合中不同间歇时间对于预蹲纵跳摸高成绩影响的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 ·95%1RM-120°组合中不同间歇时间对于预蹲纵跳摸高成绩影响的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建议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附录 | 第53-62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