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 引言 | 第14-16页 |
| ·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介绍 | 第16-23页 |
| ·RODOS(Real-time On-line Decision Support) | 第16-18页 |
| ·WSPEEDI | 第18-19页 |
| ·ARAC(Atmospheric Release Advisory Capability) | 第19-21页 |
| ·我国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 第21-23页 |
| ·研究核污染的模式介绍 | 第23-29页 |
| ·分段烟雨模型ATSTEP | 第23-24页 |
| ·烟团模型RIMPUFF | 第24-25页 |
| ·RPPM大气扩散模式 | 第25-27页 |
| ·变天条件的动态烟团模式 | 第27-28页 |
| ·半动态模式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HYSPLIT_4模拟系统说明 | 第30-50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气象数据场 | 第30-34页 |
| ·绝对气压坐标 | 第31-32页 |
| ·气压σ坐标 | 第32-33页 |
| ·地形σ坐标 | 第33页 |
| ·混合绝对气压σ坐标 | 第33页 |
| ·垂直运动 | 第33-34页 |
| ·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 | 第34页 |
| ·平流 | 第34-35页 |
| ·传播计算 | 第35-43页 |
| ·稳定度 | 第35-36页 |
| ·估计热力和动力通量 | 第36-37页 |
| ·垂直混合系数 | 第37-38页 |
| ·水平混合系数 | 第38页 |
| ·微粒传播 | 第38-40页 |
| ·扰动速度变化 | 第40-41页 |
| ·烟雨传播 | 第41-42页 |
| ·空气浓度计算 | 第42-43页 |
| ·沉降 | 第43-49页 |
| ·重力沉淀 | 第44页 |
| ·显式干沉降 | 第44-45页 |
| ·湿清除 | 第45-46页 |
| ·放射性衰减 | 第46页 |
| ·通过阻力方法的干沉降 | 第46-48页 |
| ·污染物再悬浮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数据介绍 | 第50-54页 |
| ·NCAR/NCEP再分析数据 | 第50-51页 |
| ·HYSPLIT兼容的NCAR/NCEP再分析数据 | 第51-54页 |
| 第五章 各季平均浓度分析 | 第54-69页 |
| ·用切尔诺贝利事故资料对HYSPLIT_4模式有效性的评估 | 第54-58页 |
| ·模拟设计和方法 | 第54页 |
| ·模拟结果讨论 | 第54-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各季平均浓度分析 | 第58-69页 |
| ·杭州湾地区各季天气和风场的特征 | 第58页 |
| ·模拟设计和方法 | 第58-61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1-67页 |
| ·小结 | 第67-69页 |
| 第六章 各季各型浓度分析 | 第69-87页 |
| 引言 | 第69页 |
| ·西风指数 | 第69-70页 |
| ·各季西风指数分布 | 第70-71页 |
| ·研究方法 | 第71页 |
| ·结果分析 | 第71-84页 |
| ·~(137)Cs在冬季各种环流形势下的近地面浓度和地面总沉降量 | 第71-75页 |
| ·~(137)Cs在春季各种环流形势下的近地面浓度和总沉降量 | 第75-79页 |
| ·~(137)Cs在夏季各种环流形势下的近地面浓度和总沉降量 | 第79-81页 |
| ·~(137)Cs在秋季各种环流形势下的近地面浓度和总沉降量 | 第81-84页 |
| ·小结 | 第84-87页 |
| 第七章 个例分析 | 第87-93页 |
| 引言 | 第87页 |
| ·梅雨个例分析 | 第87-90页 |
| ·台风个例分析 | 第90-92页 |
| ·小结 | 第92-93页 |
| 第八章 总结 | 第93-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