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光气法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合成与表征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插图清单 | 第12-14页 |
| 表格清单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15-25页 |
| 1 引言 | 第15-16页 |
| 2 聚碳酸酯的用途 | 第16-17页 |
| 3 聚碳酸酯的市场状况 | 第17-20页 |
| ·世界市场及生产状况 | 第17页 |
| ·国内市场及生产状况 | 第17-18页 |
| ·发展前景 | 第18-20页 |
| 4 聚碳酸酯制备技术及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 ·光气法 | 第20页 |
| ·酯交换法 | 第20页 |
| ·其他合成方法 | 第20-21页 |
| 5 新型聚碳酸酯的制备技术及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 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静态反应过程与机理研究 | 第25-36页 |
| 1 引言 | 第25-26页 |
| 2 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26-29页 |
| 3 仪器及药品 | 第29页 |
| 4 实验 | 第29-32页 |
| 5 结果与讨论 | 第32-34页 |
| ·PH值 | 第32页 |
| ·电导率变化情况讨论 | 第32-34页 |
| 6 结论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产品粘均分子量的测定 | 第36-45页 |
| 1 引言 | 第36-37页 |
| 2 聚碳酸酯分子量的测定 | 第37-43页 |
| ·原理 | 第37-39页 |
| ·粘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 第37页 |
| ·聚合物粘度的表示方法 | 第37-38页 |
| ·高分子溶液粘度的依赖性 | 第38-39页 |
| ·k值与a值的确定 | 第39页 |
| ·测量 | 第39-43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9-40页 |
| ·主要试剂 | 第39-40页 |
|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 ·测量方法一 | 第40-42页 |
|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40页 |
| ·粘度计的清洗 | 第40-41页 |
| ·特性粘度的测量 | 第41页 |
| ·特性粘度的计算 | 第41-42页 |
| ·分子量的计算 | 第42页 |
| ·测量方法二 | 第42-43页 |
| ·试样溶液的配置 | 第42页 |
| ·粘度测定 | 第42页 |
| ·结果计算 | 第42-43页 |
| ·两种方法的比较 | 第43页 |
| ·乌氏粘度计的校正 | 第43页 |
| ·k值与a值的校正 | 第43页 |
| 3 重均分子量及多分散性指数测定 | 第43-45页 |
| ·原理 | 第43-44页 |
| ·测量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主要原料理化性质及纯度的检测 | 第45-49页 |
| 1 引言 | 第45页 |
| 2 主要原料及纯度的检验 | 第45-49页 |
| ·双酚A | 第45-47页 |
| ·双酚A的主要理化性能 | 第45-46页 |
| ·双酚A主要化学性质 | 第46页 |
| ·双酚A纯度的检验 | 第46-47页 |
| ·三光气 | 第47-49页 |
| ·三光气主要理化性能 | 第47页 |
| ·三光气纯度的检验 | 第47-49页 |
| ·原理 | 第47页 |
| ·分析步骤 | 第47-48页 |
| ·分析结果的计算 | 第48页 |
| ·分析结果的表示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三光气法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合成 | 第49-72页 |
| 1 引言 | 第49-51页 |
| 2 仪器与药品 | 第51-52页 |
| ·仪器 | 第51页 |
| ·药品 | 第51-52页 |
| 3 工艺条件的选择 | 第52-67页 |
| ·溶剂的选择 | 第52-54页 |
| ·三光气的溶解度试验 | 第52-53页 |
| ·双酚A的溶解度试验 | 第53-54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53页 |
| ·碱的浓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其它溶剂问题 | 第54页 |
| ·单体混合方式 | 第54-56页 |
| ·温度 | 第56-59页 |
| ·反应时间 | 第59-60页 |
| ·滴加速度 | 第60-61页 |
| ·催化剂 | 第61-62页 |
| ·投料比 | 第62-64页 |
| ·扩链剂 | 第64-65页 |
| ·碱用量及加入方式 | 第65-66页 |
| ·溶剂用量及加入方式 | 第66页 |
| ·加入不良溶剂改变分子量形态 | 第66-67页 |
| 4 结论 | 第67-69页 |
| 5 样品的合成 | 第69-72页 |
| ·合成方法 | 第69页 |
| ·后处理 | 第69-70页 |
| ·后处理方式1 | 第70页 |
| ·后处理方式2 | 第70页 |
| ·分子量的控制 | 第70-72页 |
| ·控制反应程度 | 第70页 |
| ·控制投料比 | 第70页 |
| ·控制单官能度单体所占份数 | 第70-71页 |
| ·控制反应温度 | 第71页 |
| ·调整搅拌速度 | 第71页 |
| ·滴加速度 | 第71-72页 |
| 第六章 三光气法聚碳酸酯的表征 | 第72-83页 |
| 1 引言 | 第72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72-73页 |
| ·原料及仪器 | 第72-73页 |
| ·主要原料 | 第72页 |
| ·主要仪器 | 第72-73页 |
| 3 主要理化性能的检测 | 第73-83页 |
| ·凝胶色谱实验 | 第73-74页 |
| ·红外实验 | 第74-75页 |
| ·热失重分析实验 | 第75-77页 |
| ·聚碳酸酯结晶性能的研究 | 第77-83页 |
| ·DSC实验 | 第78-79页 |
| ·偏光显微镜实验 | 第79-81页 |
| ·X射线衍射实验 | 第81页 |
| ·红外实验 | 第81-83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83-84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