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5页 |
·六倍体小麦(AABBDD)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第8-12页 |
·斯卑尔脱小麦(T.spelta) | 第8-9页 |
·密穗小麦(T.compactum) | 第9页 |
·普通小麦(T.aestivum L.) | 第9-10页 |
·印度圆粒小麦(T.sphaerococcum) | 第10页 |
·瓦维洛夫小麦(T.vavilovi) | 第10页 |
·马卡小麦(T.macha) | 第10页 |
·中国特有小麦 | 第10-12页 |
·六倍体小麦(AABBDD)的遗传特性 | 第12-15页 |
·穗部性状遗传特性 | 第12-14页 |
·不同类型六倍体小麦(AABBDD)之间的遗传分化和杂交亲合性 | 第14-15页 |
·六倍体小麦(AABBDD)的高分量谷蛋白亚基多态性 | 第15-18页 |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概述 | 第15-16页 |
·六倍体小麦(AABBDD)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多态性 | 第16-18页 |
·分子标记与小麦遗传多样性评价 | 第18-23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 第18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Ra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 | 第18-19页 |
·序列标定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STS) | 第19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 | 第19-20页 |
·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 第20-23页 |
·简单重复序列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扩增 | 第23页 |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普通小麦Genomic-SSR和EST-SSR分子标记遗传差异及其与亲缘系数的比较研究 | 第25-3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6-29页 |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系谱查询和亲缘系数计算 | 第26页 |
·SSR分析 | 第26-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Genomic-SSR和EST-SSR多态性 | 第29-30页 |
·遗传距离 | 第30-33页 |
·聚类分析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Genomic-SSR和EST-SSR标记遗传距离与亲缘系数的比较 | 第35页 |
·EST-SSR在小麦遗传多样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现代小麦品种(系)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拓宽策略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及密穗小麦Genomic-SSR和EST-SSR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研究 | 第37-5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8-41页 |
·供试材料 | 第38页 |
·DNA提取 | 第38-39页 |
·SSR分析 | 第39页 |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9-40页 |
·银染程序 | 第40页 |
·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50页 |
·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SSR标记多态性 | 第41-42页 |
·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SSR标记遗传距离 | 第42-43页 |
·聚类分析 | 第43-50页 |
·讨论 | 第50-53页 |
·EST-SSR与Genomic-SSR等分子标记类型的比较 | 第50页 |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群体间SSR分子标记遗传差异 | 第50-51页 |
·普通小麦和密穗小麦群体间SSR分子标记遗传差异 | 第51页 |
·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的起源和遗传分化 | 第51-53页 |
第四章 中国特有小麦与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Genomic-SSR和EST-SSR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研究 | 第53-7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4-57页 |
·供试材料 | 第54页 |
·DNA提取 | 第54-55页 |
·SSR分析 | 第55页 |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55-56页 |
·银染程序 | 第56-57页 |
·数据处理 | 第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7页 |
·SSR标记多态性 | 第57-58页 |
·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SSR标记遗传距离 | 第58-62页 |
·聚类分析 | 第62-67页 |
·讨论 | 第67-70页 |
·西藏半野生小麦 | 第67页 |
·云南铁壳麦 | 第67-68页 |
·新疆稻麦 | 第68页 |
·六倍体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利用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六倍体小麦(AABBDD)及其近缘种属野生二粒小麦和粗山羊草叶绿体SSR遗传差异研究 | 第70-7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0-73页 |
·供试材料 | 第70页 |
·DNA提取 | 第70页 |
·SSR分析 | 第70-72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72页 |
·银染程序 | 第72页 |
·数据处理 | 第72-7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3-75页 |
·叶绿体SSR标记多态性 | 第73页 |
·叶绿体SSR标记遗传距离 | 第73-75页 |
·叶绿体SSR聚类分析 | 第75页 |
·讨论 | 第75-78页 |
第六章 中国特有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多态性比较分析 | 第78-8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8-79页 |
·供试材料 | 第78页 |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 | 第78-7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9-82页 |
·讨论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个人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