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页 |
| ·杂种优势现象及其表现 | 第7-8页 |
| ·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 | 第8-9页 |
| ·显性假说 | 第8页 |
| ·超显性假说 | 第8-9页 |
|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 ·三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 第10-12页 |
| ·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分类 | 第10页 |
| ·水稻三系不育系及保持系的选育 | 第10-12页 |
| ·国内水稻两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 第12-16页 |
|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遗传研究 | 第12-13页 |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的光温特性 | 第13页 |
| ·温度对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作用 | 第13页 |
|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作用模式 | 第13-14页 |
|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 ·水稻的广亲和性及其遗传 | 第15页 |
| ·利用广亲和基因实现两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 第15页 |
| ·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障碍因素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15-16页 |
| ·水稻超高产育种 | 第16-17页 |
| ·超高产组合的选育途径 | 第16-17页 |
| ·利用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优势 | 第17-18页 |
| ·水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评价指标的研究 | 第18页 |
| ·抗旱鉴定方法 | 第18页 |
| ·实验室法 | 第18页 |
| ·抗旱性评价指标 | 第18-20页 |
| ·水稻综合抗旱力指数 | 第18-19页 |
| ·抗旱隶属函数法 | 第19页 |
| ·抗旱系数法 | 第19页 |
| ·抗旱指数法 | 第19页 |
| ·生长状况指标 | 第19页 |
| ·株形率 | 第19-20页 |
| ·抗旱性综合评定 | 第20页 |
| ·旱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意义 | 第20-23页 |
| ·稻作抗旱研究的重要性 | 第20-21页 |
| ·有效节约农业灌溉用水 | 第21页 |
| ·增强作物抗灾能力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旱稻与水稻三系不育系杂交F1的杂种优势研究 | 第23-3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页 |
| ·合肥水插旱管田水稻三系不育系与旱稻杂交试验 | 第2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7页 |
| ·三系不育系与旱稻亲本的恢保关系 | 第24-25页 |
| ·粳型三系不育系与旱稻杂交F1的各性状的超父本优势分析 | 第25-27页 |
| ·籼型三系不育系和旱稻杂交F1各性状的超父本优势分析 | 第27-28页 |
| ·粳型不育系和旱稻杂交F1竞争优势分析 | 第28-30页 |
| ·籼型不育系和旱稻杂交F1的竞争优势分析 | 第30-31页 |
| ·水稻三系不育系和旱稻杂交F1的配合力分析 | 第31-37页 |
| 3 小结 | 第37-38页 |
| 4 讨论 | 第38-39页 |
| ·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应注亲本遗传差异 | 第38页 |
| ·利用地理远缘关系和远缘遗传差异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旱稻与水稻两系不育系杂交F1杂种优势研究 | 第39-6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 ·北京试验供试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 ·合肥试验供试材料与方法 | 第4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64页 |
| ·北京旱地试验 | 第40-52页 |
| ·合肥水插旱管试验 | 第52-63页 |
| ·北京和合肥两地旱稻和水稻两系不育系杂交F1优势表现的比较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页 |
| 3 讨论 | 第64-66页 |
| ·旱稻杂种优势研究的方向 | 第64-65页 |
| ·两系法旱稻杂交F1杂种优势表现 | 第65-66页 |
| 第四章 水旱常规杂交F1的杂种优势研究 | 第66-7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6-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讨论 | 第69-70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0-73页 |
| ·三系法旱稻杂种优势利用 | 第70页 |
| ·两系法旱稻杂种优势利用 | 第70-71页 |
| ·旱稻杂种优势利用三系法和两系法的比较 | 第71页 |
| ·旱稻种质资源搜集与创新 | 第71-72页 |
| ·抗旱性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研究 | 第72页 |
| ·旱稻杂交稻的应用前景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附录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