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文献综述 | 第5-7页 |
前言 | 第7-8页 |
一、 人民观的一般范畴 | 第8-9页 |
二、 毛泽东人民观的思想渊源 | 第9-13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 第9-10页 |
(二)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 第10-12页 |
(三)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 第12页 |
(四)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 第12-13页 |
三、 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 第13-19页 |
(一) 早期毛泽东的“民本位”思想 | 第13-15页 |
(二)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形成和发展 | 第15-19页 |
四、 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 第19-28页 |
(一) 历史动力观 | 第19-20页 |
(二) 集体价值观 | 第20-22页 |
(三) 自由民主观 | 第22-24页 |
(四) 全面发展观 | 第24-28页 |
五、 毛泽东人民观历史贡献 | 第28-31页 |
(一) 革命理论的基石 | 第28-29页 |
(二) 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基石 | 第29-30页 |
(三)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石 | 第30页 |
(四) 群众路线的基石 | 第30-31页 |
六、 毛泽东人民观运用的缺憾 | 第31-33页 |
(一) 过分强调民众,导致将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对立和从属于工农群众 | 第31-32页 |
(二) 对公平的过于关注,导致忽视了效率 | 第32页 |
(三) 对人的主观能动性过于夸大,导致建设的冒进和斗争哲学的扩大 | 第32页 |
(四) 对传统文化批判的不彻底,导致毛泽东注重人治 | 第32-33页 |
注释 | 第33-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后记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