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9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9-10页
 1.2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0-14页
  1.2.1 国外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0-11页
  1.2.2 国内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1-12页
  1.2.3 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理论的内涵第12页
  1.2.4 可持续发展农业理论的特征第12-14页
  1.2.5 国外可持续农业的实践第14页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构想第14-15页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5-16页
2 重庆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农业的分区研究第16-20页
 2.1 重庆农业发展现状第16-17页
  2.1.1 重庆农业发展条件第16页
  2.1.2 重庆农业发展现状第16-17页
  2.1.3 重庆农业发展与国内省市的比较第17页
 2.2 重庆市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紧迫性第17-18页
 2.3 重庆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区第18-20页
  2.3.1 划分重庆农业分区原则第18-19页
  2.3.2 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分区第19-20页
3 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第20-33页
 3.1 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构建第20-22页
  3.1.1 构建指标的基本思想第20页
  3.1.2 构建指标的原则第20-21页
  3.1.3 构建指标的依据第21-22页
 3.2 重庆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第22-24页
  3.2.1 指标体系的设置第22页
  3.2.2 指标体系的解释第22-24页
 3.3 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数据库的建立第24-29页
  3.3.1 经济指标数据库第24-26页
  3.3.2 社会指标数据库第26-27页
  3.3.3 资源与环境数据库第27-28页
  3.3.4 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总数据库第28-29页
 3.4 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与模型第29-31页
  3.4.1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步骤第29-31页
  3.4.2 指标因子期望值的确立第31页
  3.4.3 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模型第31页
 3.5 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总的评价和分区评价第31-33页
  3.5.1 东部弱可持续发展农业区第31-32页
  3.5.2 中部较强可持续发展农业区第32页
  3.5.3 西部基本可持续发展农业区第32-33页
4 重庆市农业三大分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第33-40页
 4.1 东部生态型可持续性发展农业第33-35页
  4.1.1 该模式的涵义和主要特点第33-34页
  4.1.2 模式建立的基础第34-35页
  4.1.3 模式建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35页
 4.2 中部都市型可持续性发展农业第35-37页
  4.2.1 该模式的涵义和主要特点第35-36页
  4.2.2 模式建立的基础第36-37页
  4.2.3 模式建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37页
 4.3 西部知识集约型可持续性发展农业第37-40页
  4.3.1 该模式的涵义和主要特点第37-38页
  4.3.2 模式建立的基础第38页
  4.3.3 模式建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38-40页
5 重庆农业实施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途径第40-48页
 5.1 重庆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第40-41页
  5.1.1 可持续农业的技术选择标准第40页
  5.1.2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第40-41页
 5.2 重庆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农村生态体系第41-43页
  5.2.1 合理规划、利用区域资源第42页
  5.2.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农村“大农业”第42页
  5.2.3 运用食物链原理,促进系统内物质能量良性循环第42-43页
  5.2.4 发展立体种养结构第43页
 5.3 重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体系第43-45页
  5.3.1 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第43页
  5.3.2 消除农村贫困,实现农村现代化第43-44页
  5.3.3 广辟就业门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44页
  5.3.4 建立以适度消费、勤俭节约为特征的农村消费模式第44-45页
  5.3.5 纠正政府失灵,实行依法治国第45页
 5.4 重庆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经济体系第45-48页
  5.4.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运行机制第45-46页
  5.4.2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第46页
  5.4.3 为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必须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第46页
  5.4.4 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第46-47页
  5.4.5 强化农业资源产业管理,推进资源商品化进程第47-48页
6 结论:提高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措施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附: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Cadherin α-catenin β-catenin γ-caten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一篇:WDM光树网流量疏导问题的智能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