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8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发展综述 | 第11-15页 |
·灰色系统理论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土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评述 | 第18-28页 |
·引言 | 第18页 |
·极限平衡法 | 第18-25页 |
·不考虑分条间作用力的分析法--瑞典圆弧法 | 第18-20页 |
·不考虑分条间剪力的分析法--毕肖普法 | 第20-21页 |
·考虑分条间作用力的分析法--推力传递系数法 | 第21-22页 |
·假定分条间达到平衡极限的分析法--分块极限平衡法 | 第22-24页 |
·假定分条间推力作用点位置的分析法--詹布法 | 第24-25页 |
·极限平衡法小结 | 第25页 |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可靠性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神经网络评价方法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灰色系统理论基础 | 第28-46页 |
·什么是灰色系统 | 第28-29页 |
·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灰色关联分析概述 | 第30-31页 |
·邓聚龙灰关联分析模型 | 第31-37页 |
·原始数据变换 | 第31-33页 |
·灰关联分析模型 | 第33-35页 |
·灰关联分析的一些性质 | 第35-37页 |
·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 | 第37-38页 |
·灰色建模理论 | 第38-41页 |
·灰色GM(n,h)模型 | 第39-40页 |
·灰色模型适用场合 | 第40-41页 |
·灰色预测 | 第41-46页 |
·GM(1,1)模型基本原理 | 第41-43页 |
·GM(1,1)模型的检验 | 第43-44页 |
·几种GM(1,1)模型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防洪堤岸坡稳定的灰关联分析 | 第46-70页 |
·堤防工程特点及分类 | 第46-47页 |
·南宁市堤防工程概况 | 第47-54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47-48页 |
·堤防工程现状 | 第48-52页 |
·堤防沿岸发生滑坡灾害情况 | 第52-54页 |
·防洪堤岸坡稳定的设计方法 | 第54-55页 |
·防洪堤岸坡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8页 |
·防洪堤岸坡稳定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 | 第58-66页 |
·岸坡失稳原因分析 | 第66-67页 |
·南宁市防洪堤岸坡失稳的防治措施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防洪堤岸坡稳定的综合类比评价 | 第70-79页 |
·综合类比评价方法 | 第70-71页 |
·防洪堤岸坡稳定的综合类比评价 | 第71-78页 |
·系统特征指标的选择 | 第71-72页 |
·参考数据库的建立 | 第72-74页 |
·计算关联度 | 第74-77页 |
·综合类比评价结果 | 第77-78页 |
·综合类比评价分析 | 第78-79页 |
第六章 防洪堤岸坡稳定预报 | 第79-86页 |
·预测模型的选择及预测步骤 | 第79-80页 |
·梧州市河西防洪堤西江段工程变形预测 | 第80-85页 |
·梧州市河西堤防工程建设概况 | 第80-82页 |
·建立预测模型 | 第82-83页 |
·模型精度检验 | 第83-84页 |
·预测 | 第84-85页 |
·沉降变形分析 | 第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