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3页 |
Abstraction | 第3-6页 |
一、绪论 | 第6-17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6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6-14页 |
1. 分工问题研究的最初理论溯源 | 第7-8页 |
2. 经济学研究视域中的性别分工问题 | 第8-10页 |
3. 人类学话语中的性别分工 | 第10-13页 |
4. 民族学、人类学对我国京族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三) 理论与方法 | 第14-17页 |
1.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14页 |
2. 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二、田野调查点的背景资料 | 第17-23页 |
(一) 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 | 第17-18页 |
(二) 族源及历史沿革 | 第18-20页 |
(三) 社会组织、族群关系与风俗习惯 | 第20-22页 |
(四) 人口结构与经济概况 | 第22-23页 |
三、生计与性别分工 | 第23-41页 |
(一) 生计方式的变迁 | 第23-26页 |
(二) 产业结构及性别从业情况 | 第26-28页 |
1. 产业结构 | 第26-27页 |
2. 劳动力资源及性别从业情况 | 第27-28页 |
(三) 生计与性别分工 | 第28-36页 |
1. 渔业生产中的性别分工 | 第28-32页 |
2. 商业经营中的性别分工 | 第32-34页 |
3. 农业生产中的性别分工 | 第34-35页 |
4. 其他行业中的性别分工 | 第35-36页 |
(四) 家庭生计中的性别分工(个案) | 第36-39页 |
(五) 性别分工与妇女地位的一种现实 | 第39-41页 |
四、生计中性别角色的嵌入 | 第41-51页 |
(一) 生计上的“习惯”:性别分工作为一种经验逻辑 | 第41-42页 |
(二) 历史与文化的沉淀:性别分工作为族群意志的一种表达 | 第42-43页 |
(三) 土著们的“经济理性”:性别分工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配置 | 第43-47页 |
(四) 男女有别:不可忽视的生理因素 | 第47-48页 |
(五) 制度要素: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 | 第48-49页 |
(六) 角色的嵌入:当性别分工为族群文化所接纳 | 第49-51页 |
五、性别分工、性别平等与地方性知识 | 第51-63页 |
(一) 存在的合理性 | 第51-52页 |
(二) 经济理性的局限 | 第52-53页 |
(三) 性别分工的本质 | 第53-54页 |
(四) 性别平等的相对性 | 第54-55页 |
(五) 性别分工与性别平等 | 第55-57页 |
(六) 地方性知识的人文反思 | 第57-63页 |
六、结论 | 第63-65页 |
七、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