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导引头系统建模与静态功能仿真
| 第1章 绪论 | 第1-14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雷达导引头系统组成及仿真方案 | 第10-13页 |
| ·系统组成框图 | 第10-11页 |
|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第11页 |
| ·仿真步骤 | 第11-12页 |
| ·仿真软件介绍 | 第12-13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第2章 雷达导引头天线 | 第14-30页 |
| ·前馈抛物面天线 | 第14-22页 |
| ·抛物面的几何性质 | 第14-15页 |
| ·前馈抛物面天线的方向图函数 | 第15-18页 |
| ·前馈抛物面天线的增益 | 第18-20页 |
| ·振幅和差单脉冲天线的S曲线 | 第20-22页 |
| ·卡塞格伦天线 | 第22-26页 |
| ·卡塞格伦天线的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 ·卡塞格伦天线的方向图函数 | 第23-25页 |
| ·卡塞格伦天线的增益 | 第25页 |
| ·卡塞格伦振幅和差单脉冲天线的S曲线 | 第25-26页 |
| ·裂缝天线 | 第26-29页 |
| ·裂缝天线的工作原理 | 第26-27页 |
| ·裂缝天线的方向图函数 | 第27-28页 |
| ·裂缝天线的增益 | 第28-29页 |
| ·仿真界面说明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导引头发射机 | 第30-41页 |
| ·非相参脉冲发射机 | 第30-32页 |
| ·非相参脉冲发射机组成及各级波形显示 | 第30-31页 |
| ·非相参脉冲信号数学模型 | 第31-32页 |
| ·频率捷变发射机 | 第32-34页 |
| ·频率捷变波形数学模型 | 第32-33页 |
| ·非相参频率捷变发射机组成 | 第33-34页 |
| ·全相参频率捷变发射机组成 | 第34页 |
| ·脉冲压缩发射机 | 第34-39页 |
|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波形数学模型 | 第35-36页 |
| ·线性调频脉冲发射机的组成及各级波形 | 第36-37页 |
| ·编码脉冲压缩波形数学模型 | 第37-38页 |
| ·编码脉冲压缩发射机组成 | 第38-39页 |
| ·导引头发射机的界面实现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雷达导引头接收系统 | 第41-61页 |
| ·混频器 | 第41-42页 |
| ·混频器工作原理 | 第41-42页 |
| ·混频器的仿真模型 | 第42页 |
| ·匹配滤波器 | 第42-43页 |
| ·中频放大器 | 第43-44页 |
| ·脉冲压缩滤波器及旁瓣抑制 | 第44-46页 |
| ·脉冲压缩滤波器 | 第44-45页 |
| ·脉冲压缩信号的旁瓣抑制 | 第45-46页 |
| ·视频放大器 | 第46页 |
| ·检波器 | 第46-48页 |
| ·振幅检波器 | 第46-47页 |
| ·相位检波器 | 第47-48页 |
| ·自动增益控制 | 第48-49页 |
|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在雷达导引头中的作用 | 第48页 |
|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组成 | 第48-49页 |
| ·距离与角度跟踪系统 | 第49-54页 |
| ·距离自动跟踪系统 | 第49-52页 |
| ·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角跟踪系统 | 第52-54页 |
| ·雷达导引头接收系统部分功能VC实现 | 第54-60页 |
| ·LP、BP数字滤波器功能实现 | 第54-57页 |
| ·线性调频脉压信号匹配滤波及旁瓣抑制界面演示 | 第57-58页 |
| ·检波器界面演示 | 第58-60页 |
| ·角跟踪系统特性分析 | 第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雷达导引头系统静态仿真 | 第61-75页 |
| ·部分系统参数确定 | 第61-62页 |
| ·自检信号的产生 | 第62-65页 |
| ·发射与接收信号模型 | 第62-63页 |
| ·天线方向图模型 | 第63-65页 |
| ·接收机内部噪声模型 | 第65-68页 |
| ·接收机输入端噪声 | 第65-66页 |
| ·中放输出端噪声 | 第66-67页 |
| ·视放输出端噪声 | 第67-68页 |
| ·接收机内部噪声波形 | 第68页 |
| ·导引头系统静态仿真 | 第68-74页 |
| ·系统搜索跟踪过程说明 | 第68-71页 |
| ·仿真结果显示 | 第71-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