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9-11页 |
一、 受教育权研究的现状与缺失 | 第9-10页 |
二、 研究受教育权的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 第11-14页 |
一、 研究的范围 | 第11-13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受教育权的历史演进 | 第14-27页 |
第一节 无受教育权观念的原始社会的教育 | 第15页 |
第二节 作为政治权力附属物的受教育权 | 第15-19页 |
一、 最早的受教育权只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特权 | 第15-16页 |
二、 统治阶级通过垄断受教育权保证政治权力的同质性和继承性 | 第16-19页 |
第三节 作为宗教附属物的受教育权 | 第19-23页 |
一、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是受教育权依附宗教权力的根本原因 | 第19页 |
二、 使受教育权依附于宗教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 第19-20页 |
三、 由宗教垄断受教育权是实现集权政治的一种完善形态 | 第20-21页 |
四、 宗教垄断受教育权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彻底分离 | 第21-22页 |
五、 宗教垄断教育决定受教育只能是一种义务 | 第22-23页 |
第四节 作为经济权力附属物的受教育权 | 第23-27页 |
一、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受教育权的发展 | 第23页 |
二、 工场手工业加速了劳动者的畸形发展 | 第23-24页 |
三、 大工业产生广泛的教育需求 | 第24-25页 |
四、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阻碍了受教育权的进一步发展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受教育权的价值 | 第27-34页 |
第一节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 第27-29页 |
一、 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的根据 | 第27-28页 |
二、 优先发展受教育权的理由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受教育权在个人发展中的价值 | 第29-34页 |
一、 受教育权是发展个人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 | 第29-30页 |
二、 受教育权使自由成为一种权利 | 第30页 |
三、 受教育权是扩展人的价值的直接手段 | 第30-31页 |
四、 受教育权发展人的多样性 | 第31-33页 |
五、 受教育权提供了社会生活的一般交换手段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受教育权的作用 | 第34-53页 |
第一节 受教育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34-42页 |
一、 受教育权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 第34-35页 |
二、 对受教育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基本理论回顾 | 第35-37页 |
三、 受教育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第37页 |
四、 受教育权有利于提高个人应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能力 | 第37-38页 |
五、 受教育权是解决失业的有效方式 | 第38-39页 |
六、 受教育权在经济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 第39-42页 |
第二节 受教育权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 | 第42-53页 |
一、 受教育权是民主社会先决条件中最根本的先决条件 | 第42-44页 |
二、 受教育权构成民主未来性的基础 | 第44页 |
三、 受教育权与民主政治关联的不同模式 | 第44-47页 |
四、 受教育权对现代民主的作用 | 第47-48页 |
五、 受教育权的实现程度直接关涉民主政治的品质 | 第48-51页 |
六、 受教育权有利于使公共职位向一切公民开放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受教育权的法律性质 | 第53-68页 |
第一节 义务论 | 第53-57页 |
一、 义务论的理论假设 | 第53页 |
二、 义务论在立法上的实践和积极作用 | 第53-54页 |
三、 义务论在教育实践中的消极影响 | 第54-55页 |
四、 对义务论的反思和评价 | 第55-57页 |
第二节 权利义务复合论 | 第57-62页 |
一、 权利义务复合论的立法实践 | 第57页 |
二、 权利义务复合论的基本理论假设 | 第57-59页 |
三、 对权利义务复合论的反思和评判 | 第59-62页 |
第三节 权利论 | 第62-68页 |
一、 权利论的发展 | 第62页 |
二、 权利论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 | 第62-63页 |
三、 权利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 第63-64页 |
四、 权利论是由受教育主体的身心决定的 | 第64-65页 |
五、 权利论有利于实现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和救济 | 第65-66页 |
六、 权利论中受教育者的义务问题 | 第66-68页 |
第六章 对受教育权几个具体问题的分析 | 第68-80页 |
第一节 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的法律性质 | 第68-72页 |
一、 义务教育是一种受教育的资格 | 第68-69页 |
二、 对义务教育阶段“义务”的解读 | 第69-71页 |
三、 基础教育阶段受教育权的法律性质 | 第71-72页 |
第二节 影响基础教育后阶段受教育权的因素 | 第72-74页 |
一、 供需模式的影响 | 第72-73页 |
二、 政治的影响 | 第73页 |
三、 教育系统内部的相对独立性的影响 | 第73-74页 |
第三节 教育机会均等 | 第74-78页 |
一、 教育机会均等的内在动因 | 第74-75页 |
二、 受教育权与其它权利之间的关系 | 第75-76页 |
三、 对弱势人群受教育权的保护 | 第76-78页 |
第四节 教育自由 | 第78-80页 |
一、 教育自由的内在规定性 | 第78-79页 |
二、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后记 | 第85页 |